发布时间:2002-04-04 浏览次数:
据新华社信息 从近日召开的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上获悉,今年我国机械工业的调控目标是: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企业经济效益力争好于2001年。
为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全行业将努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存量调整和增量发展相结合;迅速改善行业的整体运行质量,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产业竞争力。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为:形成企业大者强、小者专,企业之间以大带小、以小保大的合理组合状态;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要与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加大淘汰落后产品和工艺装备的力度,按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实现由“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资本结构由国有资本偏重的状况,转变为公有、三资、民营企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产品结构由低档产品多、传统产品多,转变为高品质的产品多、为新兴行业提供装备的能力强,由偏重最终产品、偏重有形产品,转变为同时重视中间产品,重视服务增值。具体要抓好以下工作:
--抓住时机,加快资本结构调整。要抓住地方总体改革和城市改造建设中的有利时机,加快国有机械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努力构建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和充满活力的企业经营机制。加强与外贸机械企业的联系,做好机械工业发展与外资企业的利益协调工作。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在机械工业的投资领域,加强对民营机械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和帮助他们按照行业总体规划发展。
--发挥优势,加速产品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及毛坯等“中场产业”,努力进入跨国公司协作供应体系,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机械工业要突破传统的产品范围,下大力量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向新兴行业的装备制造业进军。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集中政策、资金,尤其是市场资源,加速重大技术成套装备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要积极吸纳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现有机械产品,坚决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产品。
--加强专业化协作,大力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要加强专业化协作,打破条块分割,鼓励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实现跨部门、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促进生产要素和市场资源的合理流动,引导和扶植巨人型企业的成长,促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群的健康发展。
--改管结合,促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转型,努力实现由“橄榄型”向“哑铃型”的转变。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不断进行企业业务流程和内部组织结构的重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和社会公用平台所形成的信息化环境,逐步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采用虚拟企业、敏捷制造等网络化的生产模式。
第二,坚持“科教兴业”,大力加强行业科技工作。
今年行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一是着手组织新形势下的行业科技工作体系;二是开展行业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在政府指导下组织编写行业科技发展规划和技术创新规划;三是积极开展行业专利战略、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健全机械工业技术标准工作体系;四是积极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前期研究、论证与实施,受政府委托参与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管理与监督;五是做好机械工业科技成果的管理工作,加强对共性技术和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宣传、推广及应用;六是协助国家质检总局做好国家监督抽查工作,受政府委托做好行业质检机构、计量测试机构的管理工作;七是加强和促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八是建立和完善行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科技招标、技术交易等服务;九是大力开展行业内外的学术交流、技术培训。
第三,进一步加强机电产品出口工作。
今年机电产品出口预期目标是增长10%,要努力发挥机电产品在出口工作中的主力作用。
具体做好以下工作:
--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注重实效、规避风险”的原则,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
--继续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大力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提高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出口比重。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电产品出口生产体系的建设。
--要实施机电产品名牌战略,注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机电产品,积极采用定牌加工(OEM)、定牌设计(OED)、委托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EMS)等形式扩大出口。
--要学会综合运用出口卖方(买方)信贷、抵押、质押、定金、担保等多种经济手段促进机电产品出口。
--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协调作用,加强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自我约束,团结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反倾销、反补贴的立案和应诉机制。
--加强机电外贸人才的培训工作,为机电产品出口创造良好的人才资源环境。
第四,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
其目标是:设计信息化、过程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其实施途径是“信息流、资源流、业务工作流”三流融合统一,其落脚点是提高产品性能、缩短研制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优质服务。企业、中介组织、科研机构各尽其力,各有侧重,分层次分类型推进,分阶段分目标落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