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1-08-03 浏览次数:
进入新世纪后的5~10年,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必须抓住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十五”时期,要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突出重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一)加快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工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为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究其根源是产业集中度低、重复建设严重、缺乏规模经济,没有形成产业内适度集中、企业间充分竞争,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组织结构。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更多地采用市场的办法,创造条件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企业间的联合重组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来运作,政府不能用行政手段搞“拉郎配”,不能盲目求大求全。要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赋予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更大的自主权,选择一些大企业进行投融资体制、银行授信额度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施“走出去”战略和授权经营等方面的改革试点。
着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集团要突出主业,增强研发和市场营销能力,推进专业化协作,着力解决企业大而全的问题。要加大减员分流工作的力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大企业都要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重,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到境外上市。大企业能不能发展,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好的机制。实践证明,利用境外资本改制上市,是国有大企业推进体制创新、促进机制转换的有效方式。大企业的组织框架、研究开发、管理规范、人才配置、资本运作、信息披露、企业规章等都应按照国际惯例,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加快清理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行政性审批。重点落实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分离辅助和办社会职能等方面的政策,为大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公平竞争的条件。
“抓大”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扶小”。发达国家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扶持中小企业,防止出现垄断,损害消费者利益。我们要在加快发展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同时,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发展,建立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要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发展高技术产业不可能全部推进,要有所选择,如在生物工程领域,我国已经开始步入国际先进国家行列,也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可以选择重点领域进行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环保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兴专业化的服务业等发展潜力也很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能一哄而上,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现阶段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工业经济的主体,不少产业仍处在发展阶段,部分产业甚至还有加速发展的态势。在强调发展高技术的同时,要把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振兴传统产业放在突出位置。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国家“十五”期间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传统产业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工艺技术的变革。
搞好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是单个企业难以完成的,政府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这样就能降低投资成本,获得新的技术来源。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急需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的重点领域,集中资金和人力,进行联合攻关。
(三)稳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疏通和逐步规范企业退出市场的通道。
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要解决一部分必须退出市场的企业如何退出的问题,积极疏通和逐步规范企业退出市场的通道。今后要集中精力解决三类企业的退出问题:第一类是资源枯竭的矿山。这几年我们结合兼并破产和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在有色、煤炭行业关闭了一批矿山,但问题远未解决,任务还相当繁重。第二类是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这一类企业数量也不少,估计还有2600多户。第三类是部分军工企业。这些企业多数远离城市,要解决好转产和职工就业问题。
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必须拓宽退出的通道。一是继续实行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和其他政策,保持核销呆坏账准备金政策的连续性。二是加快不良债务的处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确实无法收回的不良贷款通过核销予以处置。三是加大依法破产的力度,有条件的要尽量依据《破产法》实施破产。加快劣势企业退出要把工作做深、做扎实,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以节水、节油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工业用水大幅度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用水效率低、浪费大,严重的水污染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节流优先,治污为本,提高用水效率”的方针,切实加强节水工作。要根据水资源条件和行业特点,合理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优化配置水资源,严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
要把节约和替代燃料油作为解决石油资源问题的一项战略任务,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十五”期间要加大节油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力度,组织实施水煤浆、煤液化等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制定淘汰落后高耗油技术、工艺和装备目录,引导企业合理用油和节约用油。
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强调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来进行管理。要突出依法管理,制定一系列技术、安全、节能和生产技术标准,作为关闭企业和行业准入的基本依据。
(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实施西部大开发必须把环境和生态效益放在突出位置,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当前,西部地区结构调整关键要做好三件事。一是集中力量扶持优势突出的行业。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电力、石油天然气、钒钛、稀土、钾、煤炭和中药材等资源,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在西部建设绿色食品、棉花、麻、丝、羊毛、羊绒、中药材和生物制剂等农牧产品深加工基地。三是扩大对外开放,完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利用西部地区的地缘优势,扩大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境贸易、经济技术合作。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还要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率先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六)依靠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增强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
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加大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拆除阻碍要素流动的障碍,为企业重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国民待遇,为各类企业的发展创造平等、良好的竞争环境。积极吸引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鼓励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项目对外投资,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要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依托中心城市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技术集成,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要适当集中相关资源,发挥政府产业政策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的导向作用,在信贷、财政、税收、外贸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
要引导企业狠抓管理薄弱环节,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要加快研究制定管理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技术方案。财务管理信息化要狠抓财务预算管理、建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完善财务监督三个环节,对中小企业要抓住采购、分销、成本核算、仓储等关键环节,实施财务管理的信息集成。
为更好地推进“十五”期间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五”计划纲要的要求,国家经贸委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编制了《“十五”工业结构调整规划纲要》和13个行业规划,即将下发实施。这个规划总体上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通过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市场需求、发展态势的分析和展望,具有引导市场、调控市场的作用。规划的制定十分重要,但抓好规划的实施更为关键。
首先,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十五”结构调整规划发布以后,国家经贸委的工作如技术改造、重大技术攻关就要围绕规划进行安排,委内的政策手段要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捆绑起来使用,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规划的牵头作用。围绕规划“点”出的题目,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的需要专门的实施方案,有的还要与其他部门共同协调,各省区市也要与全国规划进行衔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调整的主体。为了达到规划提出的目标,政府部门也将配置一定的资源,配置资源的重点是在“市场失效”的领域,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基础性的。
其次,要依靠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各级经贸委都要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做好经贸工作。当前,要加快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学会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法律、法规等手段,发挥税率、利率、汇率等杠杆作用,把工作重点放在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上,以此来促进结构调整。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要不断研究新问题,积极探索实现规划目标的新途径。规划目标提出来了,如何实现目标是一个大问题。搞规划的同志要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包括借鉴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做法和经验。规划应该是滚动的,根据形势变化,要及时作出调整。通过这次规划的制定,我们要逐步建立起经贸领域的规划体系,形成一个整体。(完) (据国家经贸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