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政策文件

电力工业“十五”发展重点在哪里

发布时间:2001-07-13 浏览次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缺电局面已得到基本缓解。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拥有发电装机容量和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还很低,电力工业快速发展中多年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开始显现,电力使用者对降低价格、改善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电力工业“十五”规划提出适当加快电力发展。那么,“十五”期间电力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重点在哪里呢?

“十五”期间,电力工业将加强电网建设与改造。电网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将继续加大对电网建设的投入,扭转电网建设滞后于电源建设的局面,实现电网与电源的协调发展,实现西电东送、电网互联和受电端网架的协调发展。重视配电网建设,继续做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优化配电网络,城网发展与城市建设相协调,提高配电网运行监控水平,提高电能质量。加强和优化农村电网结构,提高农村电网的供电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损耗。

在加强电网建设与改造的同时,努力推进全国联网:继续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三峡输变电工程;继续加强南部、中部和北部三大西电东送通道;建成七项电网互联互供工程,即东北与华北联网、福建与华东联网、西北与华中联网、华中与华北联网、川渝与西北联网、山东与华北联网以及三峡送电广东;做好山东与华东联网的前期工作。

“十五”期间要进一步调整电源结构:

积极发展水电。重点开发长江中上游及其干支流、红水河、澜沧江中下游、乌江和黄河上游等流域的水电资源。对于调峰能力不足、系统峰谷差大的电网,在对各种调峰手段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技术经济性较好的站址,适当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十五”期间,开工建设龙滩、小湾、水布垭、构皮滩、三板溪、公伯峡、瀑布沟等调节性能好的大型水电站,改善水电电源结构。同时做好水电河流规划和重大水电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保持必要的前期储备。

优化发展火电。不断优化火电的机组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实现火电技术的产业升级和更新。要继续按照国家现行政策,压缩小火电,努力实现“十五”末期关停小火电和替代老旧机组共2500万千瓦的目标;严格限制常规小火电的发展,不断提高大机组和高性能机组的比重;积极推进热电联产和综合利用发电,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能利用效率。新建的燃煤电厂主要采用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的高参、高效率、调峰性好的机组。在山西、陕西、内蒙古和西南等能源基地建设矿区坑口电厂,向东部及沿海缺能地区送电,促进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全国联网。积极引进和发展超临界机组,推进循环流化床等洁净煤发电示范工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快循环流化床锅炉和脱硫设备国产化的步伐。

适量建设天然气电站。在沿海缺能地区及大城市,根据国内天然气资源开发和西气东输工程的进展,以及国际天然气市场的情况,因地制宜地适量发展燃气蒸汽联循环机组,促进国内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电网调峰能力。

适当发展核电。适当开工建设核电国产化驱动项目,逐步实现核电自主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营的目标。

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能源发电。加快以风力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建设,在新疆、内蒙古、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开发规模较大的风力发电场。继续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发电。

“十五”期间将进一步调整东西部电源建设布局,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在加快西部地区电力资源开发进度的同时,合理控制东部地区常规燃煤电厂的建设,为西电东送提供市场空间。

在南方互联电网重点做好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工程。开工建设龙滩、小湾和构皮滩等大型水电站。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当建设燃煤电厂。主要建设天生桥至广东、昆明经罗平至天生桥、贵州经广西至广东三项5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以及贵州至广东、三峡至广东两项5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

在中部电网配合三峡水电站的建设,重点配套建设三峡输变电工程,总规模为交流5000千伏输电线路6900公里,直流500千伏输电线路2200公里,交流500千伏变电容量2475万千伏安,支流换流站总容量1200万千瓦。其中约60%的三峡输变电建设工程在“十五”完成。疏通四川电力外送的电网通道,为四川电力东送创造条件。

北部电网在现有山西至北京房山、内蒙古丰镇经张家口至北京昌平500千伏西电东送输电线路的基础上,加大蒙西、山西向京津唐送电力度。到2005年,京津唐地区接受蒙西送电容量超过270万千瓦。加快开发西北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陕北和宁夏煤炭基地坑口电站的步伐,努力实现向华北电网送电。

在电力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项电力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