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政策文件

四川确立未来十年机械冶金产业发展目标及重点

发布时间:2001-04-27 浏览次数:

据新华社信息 我国是风能大国,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达2.53亿千瓦。但截至2000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仅为34.43万千瓦,占同期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1‰,没有达到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科技部三部委制定的“九五”计划期间装机40万千瓦的目标,与国家电力公司(原电力部)制定的装机100万千瓦的目标更是相差甚远,影响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为使风电开发走出困境,国家计委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讨,提出了在“十五”期间引入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制市场份额制为政策框架、风能资源开发特许权制为实施手段、部分财税激励政策为补充的一套新政策机制。

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制市场份额制是指:国家要求在地区电力建设中,可再生能源发电保持或占有一定的比例。具体运作方式为:国家向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企业颁发代表一定可再生能源电量的“绿色证书”,这些企业可以通过售电和出售“绿色证书”获得双重收入,以便投入再生产;而可再生能源缺乏地区的发电企业则必须通过购买“绿色证书”的方式来达到国家要求的份额比例。这样,可再生能源电量就可在各地区(各电网)间进行交易。

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的李京京主任说,由于技术方面有待完善,且常规能源电力电价中没有打入环境污染成本等原因,可再生能源电力成本高于电网平均发电成本,其电价自然也高于常规能源电力电价。对此,我国现行风电政策规定,风电场所发电量就近上网,高出电网平均电价的部分由购电电网分摊。然而,由于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支付能力较低的西部地区,支付能力较高的东部地区却一直主要开发使用常规能源电力,上述政策使得本已贫困的西部地区不堪重负,没有促进风电发展的动力。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制市场份额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可再生能源资源和资金的交流,这不仅能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环境,还能有效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贯彻实施。并且,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东部地区利用常规能源发电的企业,以及消费常规能源电力的消费者也应肩负起扶持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改善环境的责任。

风能资源特许权开发是国家授权某个企业,在一块划定的地域内进行风力资源独占开发的一种方法。具体的做法是,把已有初步风力资源数据的不同地块公开向国内外投资者招标,中标的开发商进行风力资源详查,合资或独资建立风电场进行电力生产;同时,中标的开发商要与当地电网签订长期购电协议,其中作为关键因素的风电上网电价由特许权开发招投标时确定,一般应比我国目前单个小规模风电项目的平均上网电价有一定幅度的降低。

业内专家认为,通过引入竞争,风能特许权开发会产生以下效益:

1、增加装机规模。风能特许权的特点是通过规模效益获得收益,这决定了每一个项目规模都比较大,因此这种方式能迅速增加风电装机容量。而装机规模的增加,可以从客观上起到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和环境保护的作用。

2、促进风电设备国产化。在特许权方式下,如果国产设备和国内服务在价格方面比较便宜,投资者将会倾向于国内定货和采购。并且,大规模的风场开发为设备供应商提供了稳定的市场,从而吸引其将技术引入中国以降低成本。这从另一方面促进了设备的国产化,使国内制造业逐步和国际接轨。

3、降低投资成本和生产成本。风能特许权开发能使风电场的建设由政府行为变成商业行为,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增加供货商之间的竞争,有利于降低投资成本。而在既定价格下,为增加利润,风电场投资者会努力扩大规模,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运行及管理经验,以降低生产成本。(完)

实施配额制和风能开发特许权还要有配套的激励政策

--风电发展专题之四

据新华社信息业内专家认为,实施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制份额制和风能开发特许权还要有相应的激励政策。

首先,要制定适当的吸引投资者广泛参与和改善风电竞争能力的政策。目前在我国,有对风电电价和上网的规定,但要利用特许权方式促进风电发展,还要调整现有的电价政策,制定能够促进风电场业主降低成本的电价政策。同时,要解决风电电价与常规电价的差价分摊问题。

据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实施风电电价补贴政策的可行性。电价补贴资金可来源于国家增收的排污费或从国家电力公司上缴的利润中提取。

其次,影响风电竞争性的重要因素还包括进口关税、增值税和所得税等。在这方面也应该制定适当的激励政策,如实行税收减免或贴息政策,以提高风电的竞争性。

专家认为,减免增值税不仅应在风电发电环节考虑,从促进设备国产化的角度来看,在风电设备制造环节的考虑也是必要的。另外,为促进风电设备国产化,还应根据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调整关税税率,适时修正风机部件进口减免税清单及额度。(完)

四川确立未来十年机械冶金产业发展目标及重点

据新华社信息 四川省日前确定以机械冶金产业为全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柱产业,提出了全省机械冶金行业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及重点。

目前机械冶金产业是四川省最大的工业行业。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紧紧把握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深化企业改革,加大开放力度,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机械冶金业,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创汇,做大做强优势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实力。

四川省确立的目标是:到2005年,机械冶金业销售收入达到1080亿元(机械620亿元,冶金460亿元)在2000年基础上增长70%;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机械180亿元,冶金120亿元),占全省GDP的4.5%;利税总额达到63亿元(机械35亿元,冶金28亿元);出口创汇达到8.8亿美元(机械3.8亿美元,冶金5亿美元)。到2010年销售收入比2005年增长80%,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出口创汇均比2005年翻一番。

机械业“十五”主要指标5年翻一番,“十一五”将比“十五”末再翻一番,实现10年翻两番的目标,“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出口创汇从2000年的1.4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7亿美元,10年增长5倍。冶金业“十五”期间将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重轨、板材、特钢和钒钛产品档次,到2005年形成产钢72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到2010年达到年产800万吨钢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川省提出到2005年要建成国家重大装备国产化、全国最大特种钢、全国最大的钒钛新材料三大基地。

四川省还确立了“1个产业”、“10大产品”、“20个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重点。

1个产业是指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柯斯特”中型客车、底盘和微型车、四轮农用车、高性能发动机、轻微车前、后桥等汽车(摩托车)重要零部件。

10大产品分别是:

1.大型“水、火、核”发电设备:70万千瓦等级水电设备,大型超临界火电机组,百万千瓦等级核电设备的国产化。

2.大型重型冶金设备:冶金工业用大型连铸、连轧、冷轧成套设备。

3.环保设备:城市和工业环保设备,CNG汽车、双燃料汽车及加气站等配套设备,风力发电等环保型发电装置。

4.大型成套设备:发展大型燃气摩托压缩机,高新燃气轮机,长输管线球阀,汽车制造业用大型锻压生产线。

5.工程建筑机械:发展和完善80吨级以上的大型汽车起重机,40吨级以上的大中型液压挖掘机,大型轮式装载机,450吨·米以上大型建筑塔机。

6.铁道运输设备:发展城市轨道列车,大功率、高性能电力机车及内燃机车,高原机车,新型铁道货车。

7.普钢系列产品:发展重载高速钢轨,热轧和冷轧薄板,新Ⅲ、Ⅳ级热轧带肋钢筋,优质焊条线材及延伸产品。

8.特钢系列产品:发展高合金工模具钢、不锈钢、轴承钢,扁材、管材、

大型锻材、剥皮材和大口径输油输气无缝管。

9.钒钛系列产品:三氧化二钒、锐钛型涂料和造纸钛白、氯化机及钒精细化工等产品。

10.国防军工装备:努力完成国家重点型号军品科研试制生产任务,为部队提供精良先进的军工钢材和装备。

20个大型企业(集团)分别是到2005年,年销售收入达到150到200亿元的攀钢集团,其目标是要成为世界著名的现代化钒钛钢铁基地,出口创汇3亿美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50至100亿元的东方集团,其目标是要建成全国最大的发电、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出口创汇1亿美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30至50亿元的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四川旅行车、二重、川投长钢、成都钢铁厂,这5家企业的出口创汇将3000万美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10至30亿元的成工集团、新华内燃机公司、成都发动机公司、长江工程机械集团、大西洋集团、资阳内燃机机车厂、眉山车辆厂、中建化工总厂、建安工业公司、四川内燃机工业集团、川威集团、达钢集团、成都王牌车辆股份公司,这13家企业的出口创汇目标为1000万美元以上。除此而外,四川省还加积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机械工业的“小巨人”企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