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1-03-26 浏览次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陈淮从以下5个方面分析了中国的现状,并提出了2001年中国面临的转折点:
1.供求关系:
扩大内需成为增长的关键
2001年,我们必须完成的首要转折是国民经济的增长从依靠供给扩张转变为依靠需求拉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1年仍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扩大内需上升为战略,这意味着我国短期宏观调控政策所依据的基本形势判断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事实上,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已经从供给领域转移到了需求领域。这个变化反映在市场上,就是短缺已让位给过剩,供大于求已经成为供求格局的常态。要实现国民经济到2010年时比2000年再翻一番的战略目标,基本支持因素要靠需求扩大,其中主要要靠内需。
2.经济结构:
从适应性调整转向全面优化
在过去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不乏结构调整的经验。但我们所熟悉的调整,基本上是供给领域中各产业间此长彼短的调整,是恢复社会再生产良性关系的调整。但以2001年为始端的结构调整,是工业化与现代化并举的调整,是全面优化的调整。
从目前认识看,我国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将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其中,一是要大力发展高加工层次、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产品,彻底改变过去多年形成的以上游产业为资源配置重心的结构格局。二是推进技术结构升级,从物质技术基础上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2001年,我国技术战略的重大转折之一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推进重要基础产业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三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其中特别是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四是在社会服务业的发展上要拓宽领域,扩大总量,提高水平。社区服务、医疗保健服务、金融保险、教育、旅游、娱乐及信息消费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对外开放:
扩大出口转变为与国际资本的产权融合
过去20年中,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特点是以“引进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但在新世纪初,以石油、石化、电信等领域的特大企业海外上市融资为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正在大踏步走向与国际资本产权融合的新阶段。
对外开放是“双刃剑”。要实现与国际资本的产权融合,就要面对产权市场的竞争。当前,备战WTO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现在看,加入WTO后的最大竞争并不在产品市场,而在于产权市场。国际大资本正在致力于对中国企业的收购、兼并。学会资产运营,推进产权市场发育将是应对加入WTO挑战的重要任务之一。
4.城乡关系:
城镇化已成为战略重点
在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高潮中,我们在城乡关系上的基本政策是要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在看,这个政策是造成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发展城市、扩充城市、推进城镇化将成为“十五”计划中最重要的战略之一。
我国城市化战略的重点将集中于五个方面。一是加快特大型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二是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西部小区的城市建设步伐,三是促进单一产业型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转变,四是加快以县城为核心的中小城市建设,五是在条件具备的地区积极推进乡镇合并。“十五”期间城市化战略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民搬进城市。
5.国企改革:
集中解决好“退出”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是“退出”问题。从目前看,国有经济实施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性调整,关键是解决好“退”的问题。
由于体制性、历史性因素,我国的国有资本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套”在了已经难有赢利前景的领域中,“套”在了特定实物资产状态上。在2001年,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迫切任务之一,是实现国有资本从特定领域的退出和实现可流动。国有经济所能支配的资源也是一个有限的量。唯有在不断流动、不断优化再配置的过程中,这个有限的资源量才能真正不断地在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过程中起到“呼风唤雨”或“平抑波澜”的主导作用。
值得强调的是,2000年的国际经济形势仍存在着诸多令我们不得不保持警惕的因素。在这一年中,美国纳斯达克指数与年初相比已经打了一个“对折”,“新经济”创造的奇迹能走多远,目前已为很多人所冷静思考。毕竟1997年在普遍乐观预期中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沉重。2000年后半年,在亚洲许多国家或地区,政治形势不稳定已有越演越烈的态势。2000年国际市场油价的激烈波动和居高不下已经给我们的国民经济运行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正因如此,中央特别指出:“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这个判断,可以说是意味深长的。
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王春正在“2000·中国西部论坛”新闻发布会上,首次向外界透露即将公布的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措施要点。
王春正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高瞻远瞩、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国家要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着力创造有利于加快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政策环境。经国务院批准,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措施将很快颁布。”
王春正说今天借用这个机会向各位作些简要介绍:
一、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
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尽可能多安排西部地区的项目。对国家新安排的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投资主要由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其他专项建设资金银行贷款和利用外资解决,不留资金缺口。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优势资源开发与利用,有特色的高新技术及军转民技术产业化项目,优先在西部地区布局。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加,逐步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在农业、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育、文化、环保等专项补助资金的分配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安排,重点用于西部贫困地区。
加大金融信贷支持。银行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铁路、主干线公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大中型能源项目建设。对投资大、建设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还贷能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国家开发银行新增贷款逐年提高用于西部地区的比重。扩大以基础设施项目收费权或收益权为质押发放贷款的范围。农村电网改造贷款和优势产业贷款中金额较大的重点项目,由农业银行总行专项安排和各商业银行总行直贷解决。
二、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
大力改善投资的软环境。深化西部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国有经济和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各级引导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凡对外商开放的投资领域,原则上允许国内各种所有制企业进入。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对在西部地区新办高新技术企业,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后,企业所得将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对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生态林、草的特产品收入,在十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实行土地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对西部地区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谁退耕、谁造林种草、谁经营、谁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林草所有权的政策。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使用国有荒山荒地,进行恢复林草植被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可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减免出让金,实行土地使用权50年不变,期满后可申请续期,可以继承和有偿转让。加大对西部地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
三、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的政策
扩大外商投资领域。鼓励外商投资于西部地区的农业、水利、生态、交通、能源、市政、环保、矿产、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以及建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扩大西部地区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开放,将外商投资于银行、商业零售企业、外贸企业的试点扩大到直辖市、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城市。允许西部地区外资银行在条件成熟时逐步经营人民币业务,允许外商在西部地区依照有关规定,投资电信、保险、旅游业,兴办中外合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工程设计公司,铁路和公路贷运企业、市政公用企业和其他已承诺开放领域的企业。
拓宽利用外资渠道。积极扩大西部地区以BOT方式利用外资的试点,开展以TOT方式利用外资的试点。允许外商投资项目开展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项目融资。支持西部国家鼓励和允许类产业的企业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资。鼓励在华外商合资企业到西部地区再投资,其再投资项目外资比例超过25%的,享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对外商投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项目,适当放宽外商投资的股比限制。积极争取多边、双边赠款优先安排西部地区项目。
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生产企业对外贸易经营自主权,鼓励发展优质产品出口、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到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投资办厂。对从西部地区重要旅游城市入境的海外旅游者,根据条件实行落地签证和其它便利入境签证政策。实行优惠的边境贸易政策,在出口退税、进出口商品经营范围、进出口商品配额、许可证管理、人员往来等方面,适当放宽限制,促进周边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健康发展。
推进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在防止重复建设和禁止转移技术落后及污染环境项目的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东部、中部地区企业到西部地区以投资设厂、参股入股、收购兼并、技术转站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加强东部和西部的对口支援,进一步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力度。
四、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
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西部地区可依托西部开发的重点任务、重大建设项目及重要研究课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国内外专门人才投身于西部开发。东部地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要加强对西部地区提供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持。
加大各类科技计划经费向西部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逐步提高科技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数额。围绕西部开发的重点任务,加强科技能力建设,组织对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加快重大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支持军转民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国家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努力加快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对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建设予以支持,扩大东、中部地区高校在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
国家安排的补助地方文化设施建设、广播电视建设投资和文物经费,向西部地区倾斜。推进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面。促进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支持西部地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西部地区卫生、计划生育建设的支持力度。昨天的新闻发布会由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李子彬主持召开。
2001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应是“双稳”:稳定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定财政政策的基本涵义是:
一、积极财政政策不要急于转向,还要保持一定的力度;
二、抓住财政收增长加快的有利时机推进税制改革,要尽快实行消费型值税、抓紧财产税的准备工作;
三、加强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力度,更多地体现出向基础教育、基础技术、基础服务转移的特性,债务收入更多地用于农业、农民、农村和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更多地体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五、全面发展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