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8-01 浏览次数:
“快速、高效、清洁”正迅速成为中国电力工业发展的显著标记。31日,国家能源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举行仪式,正式授予国电泰州发电有限公司1号发电机组为全国7亿千瓦“标志性机组”。
“这一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的投产,不仅仅标志着中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跨越了7亿千瓦,更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也标志着中国大型、高效、清洁发电机组设计、制造、建设的能力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大型高效发电机组纷纷批量投产,全国发电装机继2006年底突破6亿千瓦之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突破7亿千瓦。
此前,自2002年至2007年的五年间,中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约3.5亿千瓦,相当于建国后50多年的总和。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情况表明,在电力装机连续快速发展的同时,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正成为全国电力工业的突出亮点。目前,全国10万千瓦以下的小火电机组由2005年的31%降低到目前的18%。2007年,全国火电厂平均供电标准煤耗356克/千瓦时,比2002年下降27克。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31日同时表示,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电力工业将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煤电矛盾,以节能减排为中心任务,加快技术进步,转变增长方式。
7月29日,倍受关注的山东海阳核电站一期工程核岛负挖比原计划提前2个月正式开工。这是我国三代核电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山东海阳核电项目工程建设实现的第一个重大工程节点,标志着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工程4台机组已经全部进入了工程实施阶段。
自2007年12月31日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授权启动(ATP)以来,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成员企业国核工程有限公司与山东核电有限公司、AP1000核岛联合管理机构JPMO/SPMO、中国核工业第二二建设有限公司等相关单位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积极理顺各种接口关系,为海阳核电站核岛负挖前期准备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孙汉虹在负挖开工仪式上说,希望全体参建单位继续本着“加强沟通,增进理解,共同担当,同舟共济,互相支持,和谐共建,合作共赢”的原则,坚持发扬团队精神,不断强化核安全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的有效控制,并切实做好“工期倒排”,为实现2009年9月份海阳核电站首台机组主体开工(浇注第一罐混凝土)的重要里程碑节点积极创造条件,为推进整体工程进度奠定基础,为圆满完成我国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投产目标而共同努力。
今年1-6月份,全国已关停小火电机组836万千瓦,完成全年关停任务的64.3%,加上2006年、2007年分别关停的314万千瓦和1438万千瓦,“十一五”以来,全国已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2587万千瓦,占“十一五”关停5000万千瓦目标的51.74%。这些小机组的关停,每年可节约煤炭326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55多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十一五”以来关停的这些小火电机组中,燃煤机组722台2052万千瓦,平均单机容量为2.8万千瓦;燃油机组1097台536万千瓦,平均单机容量为0.49万千瓦。关停较多的地方有江苏320万千瓦,广东303万千瓦,山东263万千瓦,安徽196万千瓦,河南180万千瓦;中央直属五大发电集团共关停1458万千瓦,占关停总量的56.4%,其中大唐关停413万千瓦,华电关停327万千瓦,中电投关停288万千瓦,华能关停220万千瓦,国电关停211万千瓦。地方和民营企业关停1129万千瓦,占关停容量的43.6%。
我国电力工业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同时,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在整个电力装机中,火电机组占有较大比重;而在火电机组中,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比重又偏高。到2007年底,单机10万千瓦及以下小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的18.6%,致使我国电力工业的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偏大,每年多消耗了大量宝贵的煤炭资源。
加快关停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是调整电力结构,改善能源供应方式的一种有效途径。从“十五”开始,我国就着手关停小火电机组工作,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十五”期间,全国只关停了小火电机组830万千瓦。进入“十一五”以来,随着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大型高效、环保的火电机组相继建设投产,为关停小火电机组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由于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国家加快了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这些,都为电力工业关停小火电机组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自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各地进行调研,组织起草了《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7年1月,国务院以国发【2007】2号(以下简称2号文件)文件予以转发。2号文件鼓励各地和企业关停小火电机组,集中建设大机组,明确了上大压小的替代比例,关停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可享受发电量指标,并通过转让给大机组代发获得一定经济补偿。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开展污染物指标、取水指标交易,用以解决人员安置和债务处理等问题。事实表明,2号文件将各地要求发展的愿望,与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关停后的实际困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受到各地的普遍欢迎。
7月25日,国家电网公司东线特高压施工技术项目审查会在安徽合肥召开,国家电网交流公司副总经理盛大凯及来自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湖北、吉林、北京、华东、华北等地近20名全国送变电工程施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应邀出席会议。
国家电网交流建设公司副总经理盛大凯在会上深刻论述了特高压东线工程的意义,阐述了工程难点及关键技术,还就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工程的技术特征、科技创新、建设背景等方面比较了特高压东线工程和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的差异和共同点,强调了东线特高压施工技术项目审查会暨皖电东送施工技术会议的重要性,并对东线特高压工程科技创新提出要求和希望。
安徽送变电公司在会上表示:安徽送变电公司和其他送变电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电网公司号召,踊跃投入如火如荼的特高压工程建设,愿意和所有送变电同行一起共同参与特高压工程施工建设,从人才、技术和设备等方面早做准备,为建设坚强的国家电网、实现特高压全国连网再立新功。作为东线特高压建设的主战场,安徽送变电公司热忱欢迎全国同行到安徽参加东线特高压工程建设,安徽送变电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各位领导、专家和参与特高压建设的兄弟单位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服务。
会上,工程设计单位介绍了东线特高压工程设计情况;国家电网交流公司科技办公室向与会专家作了介绍了东线特高压施工技术项目调研情况及特高压科技创新项目;来自全国各地送变电工程施工技术领域专家对特高压施工技术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进行了研讨。
会前,国家电网交流公司副总经理盛大凯和与会的各位专家在安徽送变电公司相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先后前往特高压荻港长江大跨越、皖南变电站和线路走廊现场进行了实地调研。
东线特高压输变电工程起于拟建的安徽淮南变电站,止于上海沪西变电站,中间分别在安徽芜湖、浙江湖州落点,新建淮南站、皖南站、浙北站和上海沪西站,本期按500千伏开关站建设,远景按1000千伏变电站规划,线路总长度2×641.61千米,其中淮南—皖南段为2×326.5千米,其间包括淮河、长江大跨越;皖南—浙北段2×149.5千米;浙北—上海段2×165.61千米。全线采用同杆双回路设计,采用1000千伏技术,初期降压运行,输送容量为4000—4500兆伏安;远景升压后输送能力达到12000兆伏安。
7月28日,南方电网公司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能源业发展办公室签署了《关于2010至2020年电力合作框架协议》,澳门未来新增电力负荷需求将主要通过南方电网输入电力来满足。
根据协议,双方将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加强协调与合作。成立工作小组就《南方电网公司向澳门供电2010至2020年规划》开展工作;委托单位开展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包括用电需求、电网结构、电量电价、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等。进一步加强电力合作,提升合作层次,更好地保证澳门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为实施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引进先进核电技术、统一我国核电技术路线、推进我国核电自主化发展而组建的现代国有企业,“国家核电”自2007年5月22日揭牌成立以来,坚持“完成好党中央赋予的国家使命”和“实现企业经营良性发展”两手抓,生产经营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7年,“国家核电”在成立当年就完成经营收入11亿元,实现利润5878万元,分别达到原计划的169%和292%,全面实现年度经营目标。
2008年,“国家核电”公司全体干部员工精神饱满,保持了干事创业的良好状态,发展战略稳步实施,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取得了喜人的经营发展成绩,总体上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上半年实现利润1.5亿元,为年度目标的71%;资产总额达到67.9亿元;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较好。经分析测算,“国家核电”全年的经营目标能够超额完成,资产总额、利润水平都将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尤为可喜的是,作为一家刚刚成立一年的中央企业,“国家核电”的发展速度和经营业绩都较为突出。到2008年6月底,“国家核电”已经提前实现了“从成立之初位列中央企业亏损和微利企业方阵进入盈利能力较好企业方阵”、“从资产总额位列中央企业10~50亿元方阵上升到50~500亿元方阵”两大年度奋斗目标。
“国家核电”上半年利润增长率位列科研设计类中央企业的第3位,位列资产总额50~500亿元方阵中央企业第4位,在上半年效益增长较快的中央企业方阵中也位列第4位。“国家核电”取得的经营成绩,为顺利推进“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工程建设、技术转让和关键核电设备国产化、重大专项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月25日晚8时57分,随着倒送电试验冲击的成功,国内首条500千伏同塔双回海上大跨越输电线路工程——福建莆田LNG(液化天然气英文缩写)电厂~莆田变500千伏Ⅰ、Ⅱ回线路正式投运。
莆田LNG电厂~莆田变500千伏Ⅰ、Ⅱ回线路是国家重点工程莆田LNG电厂的配套送出工程,也是福建电网接受新能源发电的里程碑工程。该工程于去年10月18日开工,总投资3亿多元,全长35.62公里,建塔82基,其中在17号—21号(跨海段)横跨莆田湄洲湾海域,跨越长度为3.114千米,跨越方式为“耐张-直线-直线-直线-耐张”。该工程由福建省电力设计院自行设计,福建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施工,建成后将有效提高福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缓解迎峰度夏压力。
跨海段具有铁塔高、跨度宽、基础大、技术新等特点。“在我近40年的输电线路施工生涯中,第一次遇到这么高难度的海上施工项目。”该工程项目经理张吓仁介绍说,整个工程施工难度最大的就是跨海段。其中,位于海域内的大跨越塔——19号塔是我国第一基500千伏海上铁塔,其塔高128.5米,塔重651.55吨,基础采用斜钢管桩高桩墩台结构,仅基础沉台就浇铸了约5000立方米的钢筋混凝土,厚度达3米,为国内500千伏线路首次采用的基础形式。
据张经理介绍,海中铁塔基础不仅要承受垂直荷载,而且还要承受多方向较大水平荷载,同时由于桩基露出海平面的长度较大,要求桩基具有较大的水平刚度,因此设计人员在进行多个桩型比较分析后,采用了钢管桩方案。同时,还通过技术攻关,在钢管桩防腐、铁塔基础防风防浪、铁塔基础防撞等多个课题研究上取得成果。
“跨海段施工头顶两个压力,一是安全压力,因为施工难度前所未有,危险系数高;二是工期压力,原本至少要15个月的工期压缩成9个月。”项目总工黄海峰对记者说。
跨海段施工是对福建电力基建施工实力的一次大考验。“在海面一百多米的高塔上作业,正常情况下风力就已达到6-7级了,只要天气略有变化,风力就超过7级,如果没有防护措施,人都站不稳。”黄总工向记者描述,“再加上海上作业面很窄,而钢管构件又长又重,运输难度高,技术要求高,安全控制难。”
针对这一工程特点,福建公司在工程施工中大胆采用了3D动态模拟、视频监控系统、攀爬自锁装置等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
“由于19号塔为国内首基500千伏海上高塔,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黄总工向记者介绍了几个施工亮点,一是专门成立了海上铁塔组立施工方案专家组,在施工前对施工方案进行全程3D动态模拟,不断优化各项参数,确定最优施工方案;二是首次采用高塔施工视频监控系统,使指挥和管理人员在地面就可以通过电视监控系统准确、清晰地查看施工现场的任何变化和人员的任何行为,有效地避免了盲点,从而消除隐患;三是强化高塔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在塔身内部和塔身外部设置安全网,在垂直方向设置“攀爬自锁装置”,在水平方向上设置“水平扶手”,使用全方位的防冲击安全带及速差保护器,使得施工人员的高空作业均处于保护之中。另外,为了防抗台风,项目部还组织人员开展海上安全应急预案演练,加强施工人员的自防自救能力。”
工程开工以来,福建省公司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落实工程进度情况。工程现场指挥部科学制定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展开技术攻关,严格按规范进行过程质量控制和转序质检活动。无论是年初的冰灾还是夏季的持续高温,都难不倒善打硬战的福建电力铁军。为了争分夺秒,全体参建人员主动放弃了春节等节假日休息,每天连续作业十几个小时,连塔上作业人员的午饭都是用吊篮吊到塔上吃的。为了确保实现安全和质量目标,福建公司特别对40余名参加跨海段施工的技术骨干进行了封闭“军训”,提高施工人员协作能力,同时将军事化作风渗透到现场各项管理中。
在连续9个月的高风险超负荷工作后,福建电力铁军最终用汗水和智慧实现了“工期零拖延、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的既定目标,书写了电力基建史上的又一经典篇章。
许多中欧、东欧和欧洲东南部国家计划建造新的核电反应堆或者延长现有核反应堆寿命,以应对不断上涨的国内能源需求和更换老化电力装置的压力。这些计划反映了世界核能复兴。以下是主要核电项目的关键数据:
长期能源短缺的阿尔巴尼亚今年5月称,希望建造核电站并准备请意大利帮助其建造。意大利电力公司Enel已经表示希望参与该国的核电市场。
核电占全国电力总供应40%的保加利亚计划到2013-2014年之前再建造200万千瓦核电机组。它已经与俄罗斯Atomstroyexport、法国AREVA和德国西门子签订40亿欧元的核电厂建造合同。捷克电力集团CEZ有计划在Temelin核电厂建造两座新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340万千瓦。立陶宛计划新建320-340万千瓦核电机组,预计将在2015至2018年准备就绪。波兰和其他两个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正协商建造新核电厂的计划,以替代前苏联时期的Ignalina 核电厂。立陶宛议会7月投票延长Ignalina核电厂寿期。
罗马尼亚计划到2015年之前再建造2座706MW的核反应堆。它也在考虑再建造另外一座装机容量在200至240万千瓦的核电厂,其首座机组可能在2020年之后才能并网发电。 SLOVAKIA 斯洛文尼亚主要电力公司SE计划在2013年之前在Mochovce核电厂建成两座440MW的新机组。该国也在考虑建造一座新的1200MW的核电厂。 TURKEY 土耳其去年通过一项法律,允许建造其首座核反应堆。9月24日为其核电厂竞标的最后期限。该国计划建3座核电厂,总装机容量500万千瓦。
《朝鲜日报》报道,韩知识经济部28日表示,2008年韩国政府将投资2.37亿美元用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R&D),投资额同比增长100%。
知识经济部表示,研发资金将主要用于有机性太阳电池商业化、浮游式海上风力系统开发、太阳电池用有机硅聚合物制造设备国产化、低风速风力发电系统开发等方面。
1988年到2006年,韩国政府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研发资金只有美国的4%,日本的7%。
美国能源部(DOE)正计划在爱达荷实验室建造一座超高温气冷堆(VHTR),主要目的是提供900°C的供热。这些热量可用于发电,或者用于其他工业流程,比如制氢或海水淡化。本周DOE还指定了两组科学家,研究诸如下一代核电厂(NGNP)的VHTR用于"深度燃烧"含有铀、钚和一定超铀元素的核燃料的可能性。"深度燃烧"概念源自美国全球核能合作伙伴(GNEP)计划,先进的反应堆可以消耗目前广泛使用的轻水堆产生的废物。
据预测,高放废物可以被减少到原来的1/50,并能提供更多电力。不过,GNEP所设想的反应堆是钠冷堆。爱达荷国家实验室将负责开展630万美元的深度燃烧研究计划,阿贡实验室将进行100万美元的与模型和VHTR模拟有关的研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