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国内电力信息

电网负荷1203万千瓦 北京用电创历史纪录

发布时间:2008-07-09 浏览次数:

国家核电圆满完成北川县灾后电力重建规划

近日,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成员单位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圆满完成了所承担的《北川羌族自治县灾后电力重建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山东省承担了对口支援四川北川县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任务。山东省发改委负责牵头编制北川灾后能源、交通、水利等的重建规划。6月7日,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参加了由山东省发改委组织的北川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会议要求6月25日完成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根据抢险救灾及规划重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北川县电力重建规划建设分两个阶段实施:

一是应急处置过渡阶段(从5月12日至集中救助结束)。主要任务是保证各抢险救灾指挥部、医疗点、灾民集中安置点的用电需要,确保按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要求完成各乡镇的应急保电任务,尽快恢复灾区基本生活、生产用电。

二是全面恢复建设阶段(2008年至2010年)。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恢复和重建境内小水电工程,修复35KV及以上骨架电网,同时逐步对各村社10kV及以下配电网络进行恢复和重建,全面恢复北川县原有的供电能力。要求北川县电网35kV及以上主要输电网网架结构和供电能力都将较震前水平全面提高,通信与自动化水平超过震前。

针对规划编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资料少等困难,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由分管副总工程师挂帅,派出了高水平的规划专业人员,充分利用国家电网公司、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北川前线指挥部提供的资料,经过半个多月加班加点地紧张工作,三易其稿,终于在6月23日提前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得到了山东省发改委的高度评价,为北川灾后重建贡献出一份力量,同时彰显出中央企业的实力和风范。

今年前5月全国共关停小火电579万千瓦

在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7月1日确定的今年节能减排的12项工作重点中,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仍是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战场和突破口。其中,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008年关停小火电1300万千瓦,加快电厂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完善生物质能发电价格管理办法等3项工作是电力行业今年必须完成的约束性硬任务。此外,电力企业和相关行业主管、监管机构还面临着加快电力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编制电力行业和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制定鼓励电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大电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力度等繁重的任务。

据新华社报道,7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2007年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安排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

会议强调,今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务求使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责任考核,加快结构调整,完善政策机制,突出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法制建设,搞好宣传教育,加强综合协调,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尽快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实现今年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今年的12项重点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管,公布今年需开工建设的烟气脱硫电厂名单,年终公布建设情况。

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5月份,全国共关停小火电868台,579万千瓦,完成年度关停1300万千瓦任务的44.5%,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继续领跑其他行业,为全国各条战线的节能减排工作树立了标杆,为完成今年全年的节能减排工作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008年以来,各地继续加大小火电机组关停力度,工作进展顺利。关停机组平均单机容量0.67万千瓦,其中燃煤机组平均单机容量3.4万千瓦。关停涉及资产117亿元,负债67亿元,涉及5.6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9万人,离退休职工1.6万人,人员基本得到妥善安置。

据悉, 1-5月份关停的小机组分布在全国18个省(区),其中河北、浙江、江苏、安徽、四川等省份关停容量居前五位,分别为91万千瓦、67万千瓦、60万千瓦、50万千瓦、47万千瓦。地方、民营企业关停力度加大,共关停369万千瓦,占关停总量的64%,五大发电集团关停210万千瓦,占关停总量的36%。其中,中电投71万千瓦、大唐66万千瓦、华电58万千瓦、国电12万千瓦、华能3万千瓦。

电网负荷1203万千瓦 北京用电创历史纪录

4日,北京电网最大负荷达到1203万千瓦,刷新历史纪录。此前,北京电网的负荷纪录为1190万千瓦,发生在去年的8月21日。

记者4日从北京市电力公司获悉,北京电网已全面进入迎峰度夏阶段。北京市电力公司有关人士分析,2日之前,由于天气比较凉爽,电网最大负荷基本在1000万千瓦以内,3日气温升高,全市最大用电负荷升至1113万千瓦。4日持续的高温湿热天气,使得电网负荷上升非常明显,到16时38分,电网最大负荷达到1203万千瓦。负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大量使用空调。

据介绍,大负荷状态下的北京电网运行安全稳定,没有发生变电站过载运行问题。数据显示,北京市电力公司运营的220千伏及以下电网变电容量已达到5012万千伏安,比起2007年,北京电网的装备技术水平、供电能力、安全稳定水平、供电可靠性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电网完全能够满足奥运场馆等重要设施高可靠性供电及今夏预测1460万千瓦最大负荷的需求。

在用电量猛增的情况下,北京市电力公司客户服务中心95598服务热线的值班坐席由平日的20席左右增加到55席。客户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将保证24小时电话畅通,所有电力报修、咨询、查询电话都会得到尽快处理。

海南风电建设风生水起 加快风电建设正当时

“调整后的高排风电项目9台风机的微观选址方案,已经电邮给丹麦维斯塔斯公司有关技术人员。我们正在等待他们的答复。”海南东方风力发电厂厂长助理赵永炬今天告诉记者。

高排风电项目是落户东方的三个风电项目之一。而在高排风电项目等待确定微观选址方案之时,华能文昌风电厂一期工程、儋州峨蔓风电项目已进入施工高峰期。从东部到西部,海南风电项目建设正在全面推进。

总投资5.5亿元的华能文昌风电厂一期工程,是今年海南省开建的首个风电项目,今年2月29日动工迄今,已完成投资1.6亿元,占工程投资量约30%。目前风力发电机组基础工程正在紧张施工,33台风力发电机组将于10月全部安装完毕,预计今年年底建成投产发电。

华能文昌风电厂一期工程装机容量为4.95万千瓦,可实现年上网电量约1.03亿千瓦时,与同等规模燃煤电厂相比,每年节约标煤3.51万多吨,每年减排二氧化硫约679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65万吨。

儋州峨蔓风电项目是今年在海南省兴建的第二个风电项目,今年5月开工,由龙源集团海南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投资4.4亿元建设,项目装机总容量4.95万千瓦。该公司副总经理胡睿告诉记者,截至6月底,项目已完成投资7000万元,风电机组及配套电器设备等从本月起陆续到货,33个机位基础已开建12个,其中2个已具备安装条件,9月份第一台机组将并网发电,年底前33台风电机组将全部建成投产发电。

东方高排风电项目由海南东方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投资逾5亿元兴建,总装机容量达4.8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亿度,将并入海南电网使用。

“高排风电项目最后9台风机已进入微观选址阶段,项目接入系统设计、升压站等正在进行初步设计。一旦收到丹麦维斯塔斯公司关于9台风机微观选址的肯定答复,即可展开征地。”赵永炬对记者说。

中海油(北京)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四更风电项目、广东水电二局出资建设的感城风电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这两个风电项目均位于东方市,每个风电项目投资额均为5亿元左右,装机总容量皆为4.8万千瓦左右。

目前,困扰四更风电项目推进的黑脸琵鹭保护问题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省林业局已于4月底下函,同意中海油(北京)能源投资公司在黑脸琵鹭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建设风电厂;感城风电项目正在加紧办理申请利用欧洲银行贷款和申请商业贷款事宜。

“东方3个风电项目环评均已完成,征地工作预计今年8月全部完成,10月底全部现场施工,2009年下半年建成投产。”东方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天梁透露。

加快风电建设正当时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海南首个风力发电项目建成发电到现在,十几载过去,海南风电建设终于从试验阶段步入规模开发的时代。

当今世界可再生能源开发中,风力发电成本最接近煤电且最具大规模产业开发潜力。在欧洲,风能发电在清洁能源中最受推崇。海南属海岛性热带气候,常年一般3—5级风,风能资源相对丰富,尤以沿海地区最为丰富。加快发展风电,有利于促进海南省能源结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推动海南生态省的建设。

近年来,海南省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战略,带动海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省用电负荷也快速增长。进入“十五”末期,海南省出现缺电局面,“十一五”期间,海南省电力供应局面不容乐观。

为确保电力供应,海南省在进一步开发水电资源,适时发展火电的同时,大力发展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风电建设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海南属绿色宝岛,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而风力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用风力发电可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目前风力发电技术成熟,在可再生能源中发电成本相对较低,尽管目前风电还是“小兄弟”,占全省装机总容量的比重很低,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此外,海南省所辖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海域面积的三分之二,发展海风发电潜力很大。去年11月,由中海油投资、设计、建造安装的海上风力发电站开始试运行,这是中国首座海上风力发电站。

与陆地风电相比,海上风电的资源量多、品质好,且清洁环保,已成为国际风电发展的新方向。我国海上风能的量值是陆上风能的3倍,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海南岛四面环海,可引进具备建造海上风力发电站的企业,积极发展海上风电。

三峡葛洲坝梯级电站日发电量突破4亿千瓦时

记者从中国三峡总公司获悉,三峡——葛洲坝梯级电站目前最大发电出力达到1840万千瓦,日发电量连续4天突破4亿千瓦时。

长江上游6月10日左右进入汛期,按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要求,此前三峡水库水位由初期运行水位156米降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7月7日20时,三峡坝前水位保持在145米左右运行,基本上来多少水放多少水,三峡工程已进入防汛调度运行状态。

7月3日以来,长江上游流域和三峡区间的大到暴雨,促使三峡入库流量快速增长,最高流量一度达到34500立方米/秒。7月7日上午8时,三峡坝址来水流量保持在25000立方米/秒左右,预计今后几天,三峡入库流量将持续增长。

汛期是中国三峡总公司的发电高峰期,由其管理的三峡——葛洲坝梯级电站所有机组基本投入满负荷运行,出力合计达184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三峡电站已投产的24台机组全部开启运行,最大出力达到1550万千瓦,创三峡电站投产发电以来最高记录;其下游38公里的葛洲坝电站21台发电机组最大出力达到290万千瓦。

据悉,位于三峡工程右岸的15号机组、23号机组目前正在安装,预计今年底以前,这两台70万千瓦机组将投产。届时,三峡——葛洲坝梯级电站年发电量将超过1000亿千瓦时。

“皖电东送”500千伏西通道正式投产运行

7月2日,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宣布,500千伏西通道输变电工程正式投产运行。至此,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和安徽省“皖电东送”战略的500千伏输电线路建设全部告捷,安徽电网“十一五”规划中的东、中、西三个500千伏通道目标顺利实现,安徽电网已形成以50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结构趋于合理、技术先进的省级电网。

500千伏西通道输变电工程总投资达30亿元,是国家“十一五”电力规划和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电网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是安徽省实施“中部崛起”、“东向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打造两淮煤电基地、变输煤为输电的骨干通道,承担着两淮煤电基地送电华东和安徽省内电力电量平衡的输电任务。

该工程自2007年2月全面开工建设以来,得到省、市各级政府和国家电网公司、华东电网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对西通道工程建设做出指示,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志刚在工程建设初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全力配合,从富民强省、实现安徽跨越式发展的高度,为打造坚强电网,做好500千伏西通道工程建设的沟通、协调、服务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工程各项目均成立由政府牵头的工程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营造建设电网的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保证了工程的顺利竣工投运。

500千伏西通道输变电工程全线投产后,安徽电网500千伏过江输电通道增至六回,送华东电网的500千伏联络线增至七回,安徽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大幅度提高,220千伏电网输供瓶颈基本消除;江南、江北电网电力互供能力有效提升,由400万千瓦增至650万千瓦;500千伏省际联络得到进一步加强,皖电东送输出能力由300万千瓦增至750万千瓦,可以确保两淮煤电基地720万千瓦的电力平稳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