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6-13 浏览次数:
6月10日18时48分,随着绵阳市安县永安镇至北川县擂鼓镇的35千伏永擂线恢复送电,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因灾需要恢复的10千伏及以上电力设施,全部恢复运行。
至此,经过四川省电力公司和国家电网公司其他省市电力公司援建队伍共同奋战29天后,四川主电网及配电网受损设施抢修和改造工作,成功按计划完成。
在此次地震中,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受损171座,其中可恢复155座,已全部恢复。10千伏及以上电力线路受损2769条,其中可恢复2607条,已全部恢复。
在四川电网受损的171座变电站中,已完全损毁17座,需原地恢复重建5座,需规划重建12座,需要恢复重建线路61条,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正组织力量加班加点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在国家电网对口支援地方电网方面,截止6月9日17时,四川、河南、重庆、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电力公司分别援建的汶川、北川(漩坪乡和禹里乡因堰塞湖淹没暂不具备通电条件外)、松潘、茂县、理县、小金县乡镇已全部恢复供电。
早在6月5日,四川电网的日发电量就达2.72亿千瓦时,相当于灾前的102.11%,日用电量为2.59亿千瓦时,达到灾前的104%;全网高峰发电负荷1402万千瓦,达到灾前的101.30%,用电负荷1321万千瓦,达到灾前的100.84%。这表明除气温上升因素外,四川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未因地震影响而发生大的变化,四川经济恢复较快。
6月5日,国家电网公司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发布了±800千伏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9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技术条件。大截面导线在特高压直流线路的应用,可降低电能损耗,提高电网输送效率和导线全寿命周期综合经济效益。
这一技术条件的发布,将推动我国大截面导线制造技术升级,促进输电技术水平整体进步,同时提升国内导线和施工机具制造水平。
±800千伏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西起四川西昌换流站,东至江苏吴江换流站,全长2095.5千米。
记者了解到,锦屏—苏南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采用9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与传统的630平方毫米截面导线相比,按照年损耗小时数为3000小时计算,每年每千米线路可节电4.32万千瓦时,全线一年将创造节能降耗直接效益4000多万元;按供电煤耗360克标煤/千瓦时计算,全线一年将减少标煤消耗7.7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0.12万吨。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大截面导线的大风水平荷载降低约10%;15毫米覆冰垂直荷载减小约7%、水平荷载减小约2%,综合塔重减轻1%~2%。目前,该导线技术条件已通过评审。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介绍了900平方毫米大截面导线技术的使用条件、标准、技术参数和性能要求、试验方法及检验规则等。国网直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介绍了导线现场展放试验情况。40余家送变电施工单位、导线生产厂家参加了发布会。
记者从国家原子能机构获悉,日前我国首家AP1000核电站钢制安全壳(CV)及模块专业制造工厂——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在山东省海阳市举行建成投产仪式。
该家AP1000核电站钢制安全壳及模块专业制造工厂的建成,是我国第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工程建设实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目标,对于保障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的工程建设进度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对于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模块化施工,专业化管理,自主化建设”的新一代核电自主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专业制造工厂正式投产后,其每年生产的AP1000核电站钢制安全壳、结构模块、设备模块、管道预制等产品,能够同时满足AP1000核电两台机组的设备需求。
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由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国核工业第二三建设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三方的出资比例分别为64%、29.3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