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国内电力信息

夏季高峰南方地区电力缺口达800万千瓦

发布时间:2008-06-04 浏览次数:

中国已具备生产AP1000核电机组的条件

承担消化美国转让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并用于中国自主设备生产的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秦皇岛)出海口基地二期工程30日正式完工,标志着中国目前已经具备生产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三代AP-1000核电机组的条件。

哈电集团(秦皇岛)出海口基地二期工程包括新建三跨重型容器联合厂房、单台起重能力750吨的吊车组以及配套的大型机械加工、装配、焊接、加热和热处理等设备。

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华庆称,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备生产第三代AP-1000核电机组条件的电站装备工业基地。

他说,哈电集团(秦皇岛)出海口基地今后的主要目标是开发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百万千瓦级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煤气化联合循环工程及海水淡化设备中的特大型超限产品。

“按照中国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与美国西屋联合体2007年3月签署的技术转让协议,经过一段时间消化吸收后,第三代AP1000核电设备预计于明年在这里投入生产。”何华庆说。

据何华庆透露,哈电集团(秦皇岛)出海口基地将于明年开始为浙江三门电站生产加工首台第三代AP-1000核电机组,而未来一段时间内,基地也将满足国内电站建设的设备生产需求。

按照协议,美国西屋公司及主要分包商承诺向中方转让AP1000主泵、AP1000爆破阀、安全壳、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一体化封头以及运行管理等核心技术。

美国西屋联合体拥有的第三代AP-1000核电设备核心技术,代表着当今世界上核电技术的最高水平和发展趋势,设计能力为10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

它区别于第二代加压水堆核电机组的主要特点是“非能动”的安全系统,使反应堆设计更加简单,堆芯损毁概率可忽略不计,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中国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核电设计总工程师杨子春说,“非能动”设计概念是利用固有的热工水力特性,简化安全系统的设计,使核电站的安全不再依赖于泵、风机等能动设备的运行,取消了柴油发电机等系统,减少了大宗材料的用量,同时提高了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杨子春说,中国引进第三代AP-1000核电设备技术路线后,面临的更大考验是能否尽快地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调试、自主运行。

建在中国东北哈尔滨市的哈电集团公司是新中国的“老牌”装备制造企业,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发电设备制造基地,近50年来其生产制造的电站设备占中国国产装机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总投资10亿元的哈电集团(秦皇岛)出海口基地是中国国家重点工程,设计生产能力为2台(套)/年AP-1000核电机组。其一期工程已于2004年完成。而负责海水净化和煤气化联合循环的后续工程已经开工,预计2010年完工。

何华庆说,在秦皇岛港口建立出海口基地,主要是为了提高中国大型电站设备的生产能力,减轻陆路运输的制约和负担,适应新一代大型核电设备的生产加工和运输需求。

已于2005年12月获准通航的哈电集团(秦皇岛)出海口基地码头,拥有一个3000吨级的重件泊位和一个2000吨级的杂货泊位。由该基地生产的大型电站设备和部件,可以用吊车直接装运到船舶上。

目前中国核电装机容量不到700万千瓦,仅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中国《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将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4%,达到4000万千瓦。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一个论坛上表示,中国将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是能源有序、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和战略选择。

“随着第三代AP-1000核电设备技术的实际应用,中国的核电站建设将被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何华庆说。

天津500千伏板桥变电站开工奠基

5月30日,由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天津500千伏板桥变电站举行开工奠基仪式。天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栋梁,华北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宗林、总经理孙刚出席奠基仪式。

天津市副市长熊建平,华北公司副总经理周安春,天津市电力公司总经理李晶生、党委书记朱长富、副总经理孟庆强出席了奠基仪式。

李晶生主持奠基仪式。孙刚、熊建平分别发表致辞和讲话,周安春介绍工程建设情况,施工单位代表作表态发言。

孙刚说,板桥500千伏变电站是京津唐双环网的重要枢纽变电站,是落实天津电网“十一五”规划、满足天津地区用电需求的重点工程,对于加强京津唐受端电网,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建成投产后,将对增强天津电网和华北主网的联系,优化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满足天津地区尤其是滨海新区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有效缓解天津电网供电压力,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安全可靠清洁的电能保障。

熊建平指出,板桥50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必将进一步加快天津电网的发展进程,也将为早日建成天津500千伏双环网,提升电网供电能力,推进天津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滨海新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电力保障。他表示,天津市政府将积极支持配合华北公司,努力营造和谐的电网建设环境,提供最便利最优质的服务,共同将天津电网建设成为与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坚强电网,为实现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据了解,板桥500千伏变电站是自2006年天津电网“十一五”发展会谈纪要签署以来,继500千伏津东郊变电站、保霸吴Ⅱ回、顺姜安芦滨、吴庄扩建等工程之后,开工建设的又一重点工程,是天津电网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板桥变电站静态投资5.01亿元,远期规划建设4台1200兆伏安主变压器,10回500千伏出线和16回220千伏出线;本期工程将安装2台 1200兆伏安超大容量变压器,建设500千伏出线4回,220千伏出线8回,其中500千伏和220千伏主设备分别采用先进的HGIS和GIS设备,具有占地少、可靠性高、安全性强等特点。

华北公司副总工程师曹晋恩、涂少良,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电网建设分公司领导,以及参建单位领导、部分员工代表参加了奠基仪式。

电力工业安全发展面临三大压力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副主席史玉波1日表示,我国电力工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在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电力科技水平相对滞后,电力应急体系尚不完善是电力工业实现安全发展的三大压力。

据史玉波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2007年全国发电量达到32559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达到32458亿千瓦时,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在电网建设方面,随着500千伏电压等级主干网架的形成,已基本实现全国联网格局,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初具规模,电能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电力工业快速发展同时,电力科技不断创新,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电力环保水平和电力可靠性水平不断提高。供电标准煤耗从1978年的471克/千瓦时下降到2007年334克/千瓦时;线损率从2000年的7.70%下降2007年的6.85%。全国城市10千伏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率达到99.882%。

尽管电力工业快速发展,但一些制约和影响电力安全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

首先,电力安全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我国煤电比重较高,多年来火力发电电量一直占我国总发电量的80%,电力供应对电煤依赖性高。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北部地区,负荷中心则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电煤、天然气等资源的供给和有限的运力,特别是在遭遇恶劣天气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将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环境保护的压力也对电力安全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

其次,电力科技水平还不能满足电力安全发展需要。随着我国大容量、超高压、交直流混合、长距离输电工程的不断投入运行,互联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力系统的复杂性明显增加,电网安全稳定问题更加突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基础研究工作亟待加强。

同时,我国电力工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弱。在风电、核电技术,清洁煤发电技术,大型超(超)临界机组以及高压直流输电设备等技术(装备)方面的国产化水平较低,有些尚不能实现自我开发和设计。

此外,电力应急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电力安全发展要求。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给电力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史玉波说:“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东北地区的暴风雪,特别是今年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害,都对电力系统的应急能力形成了严峻考验。”

电力应急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电力系统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队伍和物资保障、应急演练等方面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

压力也是动力。史玉波表示,在坚持安全发展,建设和谐电力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电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措施是:加强优化调整电力产业结构,促进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合理规划和优化电源结构。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继续推进西电东送、南北互供、全国联网,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优化配置。做到有电输得出、落得下、用得上。

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电力工业整体效率,降低成本,发挥资源潜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发电机组效率;加强需求侧管理,提高电能使用效率。加快发展清洁煤发电项目,加强对已运行的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减少对大气污染。更加重视大电网安全问题,从电网规划、调度、技术、管理等方面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

此外,还要加快完善电力应急体系,努力提高电力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完善电力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加快专业应急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对应急队伍的专业培训,形成指挥有力、运转高效的电力应急管理长效机制。

夏季高峰南方地区电力缺口达800万千瓦

尽管我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但部分地区时段性的电力短缺现象或将不可避免。根据预计,今夏高峰期间,华东、华中、南方部分省份在用电高峰时段将出现电力缺口。

其中,南方地区电力供需形势最为严峻,夏季高峰电力缺口可能达到800万千瓦。其中广东为550万千瓦,贵州为100万千瓦,云南为150万千瓦。

这是电监会办公厅副主任俞燕山2日在中国政府网访谈时透露的。

来自电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29日,全国累计发电量1.383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77%,日发电量98.06亿千瓦时,统调最高负荷4亿千瓦,西电东送基本正常。预计全年电力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将在12%左右。

俞燕山表示,汶川大地震将对川渝电网和华中电网产生一定影响。因四川水电比较丰富,在丰水季节,一般承担100万千瓦至150万千瓦的电力外送任务。地震后,由于四川境内水电站大坝受损或存在安全隐患,水电发电能力下降,可能需要从华中倒送四川200万千瓦,湖北、河南、江西等地较平时就有可能出现较大电力缺口。

“总体来看,电煤供应、来水和气候情况将是影响今年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供需的决定性因素。”俞燕山说,“其中保证电煤供应是确保今年平稳迎峰度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