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6-19 浏览次数: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工作,加大技改力度, 通过在输电技术、仿真技术、控制技术、技术改造和管理等五方面实施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截至2007年4月底,累计提高电网输送能力8876万千瓦。
长期以来,我国电网发展严重滞后于电源建设,电网结构薄弱,导致缺电和窝电现象并存,电网输送能力和需求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据2004年统计,国家电网500千伏线路中约1/4送电能力受限,并且这些线路大都属于跨区跨省联络线、大电源送出线路和负荷中心受入线路,配电网络卡脖子现象也较为普遍。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电网公司于2005年初正式启动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工程,大力实施电网技术升级和改造,努力挖掘电网潜力,提高输送能力,满足经济和社会快速增长的用电需求。
据了解,提高超大规模电网输送能力是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输电、仿真、控制技术等多个领域,又覆盖26个省市的500千伏到10千伏总计7个电压等级的运行电网,需要调度运行、科研试验、规划设计和基建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在运行电网中组织工程实施,更加大了项目的风险和难度。
面对挑战,国家电网公司迎难而上,精心组织,通过在输电技术、仿真技术、控制技术、技术改造和管理等五方面实施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在2005年夏季用电负荷高峰到来之前圆满完成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工程第一期工程。提高输送能力1664万千瓦,2005年增供电量71亿千瓦时,产生GDP约593亿元。截至2007年4月底,第二、三期工程实施提高输送能力措施1904项,累计提高各级电网输送能力7212万千瓦。
工程的实施使困扰局部电网运行多年的输电瓶颈问题得到了阶段性解决,进一步巩固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在国家电网公司迎峰度夏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打通了东北电网黑龙江至辽宁500千伏输电通道的阻塞,提高输送能力60万千瓦;通过在相关敏感机组加装PSS装置及改变三峡母线方式,川渝外送提高输送能力20万千瓦;通过改变联络线运行方式,东北华北联络线提高输送能力30万千瓦,华中华北联络线提高输送能力30万千瓦等。
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了电网技术和装备水平,推动了行业技术升级,充分发挥了电网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社会用电需求,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日,国内首套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成功运行暨性能指标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经西安热工研究院考核测试认定,由中国华能集团下属浙江玉环电厂运营的国内首套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在运行半年后,机组运行成功,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指出,首套国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的成功运行,不仅使我国电力装备制造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国内超超临界机组的建设、运行、管理积累了经验,同时,也是贯彻国家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实践,在节煤、节水、节材、减少占地和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设备运行正常各项指标均达标
据了解,机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值。其中,机组热效率高达45.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每立方米17.6毫克,优于发达国家排放控制指标。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乌若思指出,该机组的成功运行,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已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对于加快电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据华能玉环电厂厂长李建民介绍,根据1号、2号机组运行半年来的各项技术参数显示,机组运行稳定可靠,RB试验、甩50%和100%负荷试验均一次成功。此外,在该机组启动调试及试验期间,等离子点火系统运行稳定,实现了锅炉冷态无油点火,节约燃油近万吨。机组投产后,等离子点火系统在机组停滑、冷态启动中实现了零油耗。机组在高效、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指标优良,显示了设备制造、施工工艺和机组调试都达到高水平。
带动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
据了解,华能玉环电厂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三大主机,分别由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汽轮机有限公司和上海汽轮发电机有限公司制造完成。为配合项目的完成,三家企业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完成了一百多个技术攻关项目,解决了设计、制造工艺、材料和监测试验等许多设计制造的难题,设计制造水平达到国内新的高度,为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产业化创造了条件。目前,国内制造厂家已拥有34台(套)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的订单。
哈尔滨锅炉厂董事长、总经理韩建伟说:“华能玉环电厂工程是国家重点工程,为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哈锅不断改进创新工艺方法,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此外,企业还采用技术引进、联合设计、国内制造的方式,创出多项全国之最,最终在锅炉效率方面实现了性能达标。百万千瓦超超临界锅炉的制造成功,标志着哈锅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开发的成功,也标志着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