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国内电力信息

国内首台1.5兆瓦风电机组研制成功

发布时间:2006-11-16 浏览次数:

全球大力发展核电

德国《世界报》11月10日报道: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加大核能的利用,全球有222座核电站正在建设或拟议中,波罗的海三国拟共建核电站。

国际能源机构(IEA) 特别执行官Claude Mandil在伦敦介绍核能前景时说:"核能依然是保障电力供应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有效选择。"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狂升促使发达国家视核电为经济复兴之依靠,也使一些快速发展国家如中国、印度、南非等国把核电作为获取能源的渠道。根据世界核能协会(WNA)最新统计数据,2005年全球共有442座核反应堆并网,并供电16%; 还有222座核反应堆在建或待建,这样一来全球核电功率增加了一半,达580千兆瓦(Gigawatt)。当然目前还只有62座在建,另外160座还只是纸上谈兵。

世界受石油和天然气价格飚升和废气排放的压力越大,核能就越具有诱惑力。目前主要有三个国家拟扩大核电站建设:中国拟新建68个核反应堆,总电功率达53千兆瓦,大体相当于目前核电巨头法国的总运行电量;印度也想建33座核反应堆,总功率约16千兆瓦;俄罗斯则为了节约其珍贵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国内消耗而将其用于出口,正计划新建功率为34千兆瓦的31座核反应堆。欧洲和美国也在跃跃欲试,芬兰和法国准备利用法德合作开发的欧洲压水反应堆(EPR)来建造当今最先进的核电站;波罗的海三国决定合作共建新核电站;美国政府准备将其核电生产量扩大三分之一;英国又开始热议核电站问题,唯有德国想停用核电站。

国内首台1.5兆瓦风电机组研制成功

近日,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的1.5兆瓦风电机组由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业内人士表示,1.5兆瓦风电机组的研制成功,攻克了一批制约我国大型风电机组及其主要部件设计、生产、制造中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使我国风电产业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标志着我国风电设备国产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据了解,上个月21日,1.5兆瓦风电机组出厂仪式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辽宁省发改委和科技厅、地方有关主管部门、风电投资商和研制开发单位的代表,以及有关专家约200多人参加了仪式。而在不久前北京举行的"2006长城国际可再生能源论坛"上,沈阳工业大学也向国内外同行展示了其1.5兆瓦风电机组样品。

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的孙传宗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介绍说,1.5兆瓦风电机组的研制开发,是在国家"863"计划1兆瓦变速恒频风电机组项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采用了世界先进的风电机组设计理念,可在风速变化的条件下,通过双馈异步发电机,相应变化风电机组的转速,以获取最大的能量,并结合电力电子变流技术,保持机组电压和频率的平稳输出。

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潘建介绍说,该1.5兆瓦风电机组除变流器从国外进口以外,机组的整体设计和总装生产以及控制系统、变桨距系统、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均由国内企业提供,其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满足国家发改委有关风电项目国产化率70%以上的要求。

成立于1983年的沈阳工业大学风能技术研究所,一直专门从事风电技术研究,曾多次承担并出色完成国家或省级科研项目。经过3年半的艰苦努力,2005年7月率先在国内研制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兆瓦变速恒频风电样机,在营口仙人岛风电场一次并网发电成功,在风速达到3米/秒以上便可发电,机组多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兆瓦级风电机组零的突破。在此基础上,又用一年多的时间,自主完成了1.5兆瓦风电机组的研制工作,缩短了我国在风电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对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关专家表示,风电是目前技术最成熟、最具产业化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风能资源丰富,技术可开发量约10亿千瓦,开发潜力巨大。加快风电发展,对于增加能源供应,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已确定了2020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我国风电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总体来看,我国风电研发技术比较薄弱,风电设备生产能力不足,大型风电设备仍依赖进口,制约着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

潘建告诉记者,为了促进1.5兆瓦风电机组的实际应用,沈阳工大风能所和青岛国电蓝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组建了沈阳华创风能有限公司,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致力于创造我国风电的国际品牌,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风电制造产业基地。目前公司已接到国内风电场1.5兆瓦风电机组定单60台。

风电专家、中国风能协会副理事长施鹏飞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也为首台自主产权1.5兆瓦风电机组研制成功感到欣慰。但他表示,目前该1.5兆瓦风电机组仍处于样机阶段,实际技术水平和整机性能如何,还有待在野外风电场中检验。

世界首座实验性热核反应堆十年后建成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主要核物理学家日前称,作为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世界首座核聚变发电反应堆将于2016年前建成。

俄罗斯、美国、欧盟、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参加了这个价值121亿美元的项目,其简称为"ITER",以展示核聚变的科学和技术潜力。目前世界对日益高涨的能源消费和传统化石燃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日益关注。

俄罗斯库尔查托夫核物理研究所主席弗里科夫称,11月21日将在巴黎签署一项有关该工程项目协议。他称希望在明年一月开始实质性工作,并说首座反应堆可望2016年运行。

反应堆建设在法国的卡达拉舍 ,欧盟出资40%,其它参与国各10%。弗里科夫称,首座核聚变发电厂预计2030年建设,地点很可能是日本。弗里科夫说,他们相信到本世纪末核聚变发电占人类所需电力很大一部分,认为它是环境友好、取之不尽的电力源泉。(林西)

日本研究者提出建设沿海风电场方案

日本研究者认为,在关东地区建设大型沿海风电场,日本可以得到本国所需10%以上的电力。

东京大学和东京电力公司联合进行研究,他们得出结论称,日本可以通过风电场每年发电1000亿千瓦时,并为化石燃料找到替代品。由东京大学副教授率领的研究小组计划在11月22日开始的研讨会上宣布他们的提议。通过两年观察和对气象资料的研究,研究小组认为关东地区风力足够强大。小组提出的预选厂址排除渔业和风景区。

研究者认为,日本如果设立大型风电场,安装1.2万台风电机,每个装机2400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000亿千瓦,超过该国年耗能的10%多。风力发电在日本发展很快,到3月底为止总装机为107.8万千瓦,相当于一个核电厂。

由于绝大多数风电机将安装在沿海,批评者说这将对环境造成不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