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国内电力信息

电工业进出口不利因素增多

发布时间:2006-09-01 浏览次数:

电力短缺之痛未平息对过剩担忧接踵而至

电力短缺之痛尚未完全平息,对电力过剩的担忧就接踵而至,原因在于电力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2003年,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为3.9亿千瓦,随着逐年增加,预计2006年总装机容量将达到近6亿千瓦。可见,电力的增长速度超过了GDP,这当然可能引起电力过剩。

而在1998年到2002年间,全国每年新增装机容量都在1900万千瓦左右,没有出现显著增长,这导致从2002年开始出现电力短缺,2005年全国有25个省份在2005年年初电力供应紧张。

今年仍是过剩与短缺相伴随。今年的一些过剩迹象,表现为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2006年上半年,全国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比去年同期降低178小时。但短缺也相伴随,在6月用电高峰时期,仍然有4个省的部分地区需要拉闸限电,其中包括浙江和广东,预计华北、华东和南方电网覆盖的经济较发达地区在高峰期仍然会有电力缺口。

中国电力“短缺—过剩”不平衡的现象,不但在时间上存在,而且在空间上存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是因为地理方面的原因,东部地区经济先行发展起来,电力需求增长也快,但多数东部省份能源比较缺乏,存在电力生产的瓶颈;中西部地区能源比较丰富,电力生产成本较低,因此电力建设投资的意愿强烈,容易导致电力过剩。但是,中西部地区的电力却不能迅速地输送到东部市场。于是,在东部地区一方面不想对中西部的电力依赖过大,一方面也为了缓解经济增长受到的电力供应桎梏的时候,它们也会不顾本地区能源劣势,想方设法上马电力建设。于是,全国电力因为中西部地区的过剩而变得过剩。

项目审批体制又使“短缺—过剩”的周期性波动变得更加突出。部分地区电力过剩,国家就会在项目审批上严格控制,限制发电机组开工建设的数量。1997年开始出现电力过剩现象,随着发电机组可开工数的骤然下降,1999年和2000年开工建设规模不足,导致2002年之后连续几年电力短缺。这两年电力建设投资增长放缓,除了各地投资建设电厂的热情降低,也与项目审批有关,当时甚至有“三年不上火电”的说法。

应该意识到,电力供应“短缺—过剩”的周期性波动是一种正常的市场现象,与其他商品一样,电力也很难达到供给和需求恰好一致的状态,必然要在短缺和过剩之间不断调整,达到长期均衡。但是,中国电力由过剩到短缺、由短缺到过剩的变化比较剧烈,这种局面需要改善。改善的方法不在于加强项目审批体制,而是应该对投资体制进行改革,放宽项目审批的限制,那样市场主体可以更灵活地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而且,加大地区间的电力交易,也有助于电力供应波幅变得更平缓。近年来,电力的跨区交易有所增长,但跨区域送电量仍然比较少。这是受到电网卡口因素制约,区域间电网的输送能力有限。另外,电价机制也妨碍了区域间的电力交易,因为电价受到管制,跨区送电的利润较少,发电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应该加快电网建设,并改变电价机制,使区域间电力交易市场获得更快发展。

电工业进出口不利因素增多

从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获悉,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工行业进出口贸易增长势头依然强劲,进出口总额达321.17亿美元,同比增长29.96%,贸易总额在机械行业13个大行业排名中位居首位。下半年,全行业外贸进出口总体趋势还会保持稳步增长态势,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长幅度会在21%左右,但不利因素将增多。

上半年贸易逆差转顺差

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市场部副主任张万祥介绍,上半年电工行业进出口贸易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贸易顺差,而去年同期则是处于逆差状况。据了解,上半年电工行业进口总额为152.97亿美元,同比增长23.12%;出口总额168.21亿美元,同比增长36.86%。

据统计,上半年在我国电工行业进口产品中,排在首位的是低压电器元件,进口额为34.27亿美元;第二、三、四位是电线电缆,变压器、互感器,低压开关板、开关柜,进口额分别为15.68亿美元、7.74亿美元和7.65亿美元;微型电机和高压开关列第五和第六位,进口额分别为7.44亿美元和4.88亿美元。

出口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电线电缆,总额为30.85亿美元;低压电器元件,电动工具,微型电机,中小型电机,变压器、互感器分别列第二、三、四、五、六位,出口额分别为23.04亿美元、15.55亿美元、12.62亿美元、7.13亿美元和7亿美元。

张万祥指出,上半年出口增速加快有两方面额原因:一是与我国电线电缆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有关。张万祥解释说,上半年由于国际、国内铜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扬从而是的电线电缆价格迅速上升。二是出口增速加快与世界经济复苏紧密相关。

企业需关注四个不利因素

虽然出口增速加快,但张万祥分析了下半年将出现的一些影响进出口的不利因素,并指出,目前我国出口的电工产品多数为低端产品,附加值比较低,有些甚至是国外早已经停产的产品,为此有关企业需要尽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

不利因素首先是钢、铜、矽钢片等原材料的涨价。据介绍,上半年电工行业生产所需相关原材料价格上涨很快,已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下半年,原材料价格仍将处于高位,并将小幅调整,将使利润原本就不丰厚的电工行业出口形势更为严峻,出口势头受到一定影响。

其次是欧盟两个指令影响。据了解,《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以及《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都将严重威胁到我国电工企业的产品出口。据介绍,目前ROHS指令并没有真正实施,但这并不能代表其会被撤销。如果ROHS指令一旦实施,我国中小型电机、低压电器产品等将首先受到冲击。同时,其他国家和地区也会效仿欧盟出台此类指令。

第三是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影响。据张万祥介绍,目前国家正在酝酿调整的出口退税政策中,将减少占据出口贸易多数的低附加值电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少数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退税率。张万祥指出,目前有些出口企业已经没有利润可言,只是依靠退税政策勉强维持,一旦政策调整,这些企业势必受到重大影响。

最后是汇率的影响。据介绍,汇率调整的影响已在去年有所显现,眼下有关企业除需要关注以上不利因素外,还需要在次此方面早做准备,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电力行业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今年以来,电力行业认真贯彻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积极应对电力迎峰度夏,充分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作用。上半年,全国电力运行安全平稳,发用电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基本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需要。

一、运行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发用电量快速增长,增速均超过年初预期。上半年,全国发电量完成126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其中,水电1746亿千瓦时,增长12.4%;火电10647亿千瓦时,增长12.2%;核电256千瓦时,减少1.1%(主要原因是年初安排了一些机组的检修)。发电增长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华东,前几名分别是:青海(41%)、内蒙(37%)、贵州(27%)、江苏(21%)、宁夏(18%)、浙江(16%)、福建(16%)。

年初,有关方面根据各种因素预计2006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约为10-11.5%。但从上半年运行情况看,全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3111 亿千瓦时,累计同比增长12.9%,且呈逐月上升走势,1-2月、1-3月、1-4月、1-5月、1-6月累计增幅分别为11.7%、11.8%、12.3%、12.5%、和12.9%。这一增幅虽回落了1个百分点,但已接近去年全年13.5%的增速,超过年初预期1.4-2.9个百分点。6月份当月更是达到了14.74%,分别超过去年全年增幅和今年预计高值1.2和3.2个百分点。

(二)电力供需紧张形势进一步缓和,但仍将存在区域性、时段性电力供应紧张。上半年,大部分省区的电力供需形势在去年下半年开始缓和基础上,继续趋缓。主要表现:一是电力缺口大幅减少,国网公司系统最大电力缺口为378万千瓦(出现在6月19日),比去年上半年最大(出现在1月)下降2413万千瓦。二是拉电条次大幅下降。上半年,国网公司系统累计拉电条次2038条次,比去年的36.5万条次减少36.2万条次,下降99.4%。三是主要跨区送电减少。1-6月,华北送华东同比下降18.5%,华中送华东同比下降5.40%。

上半年仍有一些地区出现季节性、时段性的电力短缺。10个省级电网继续采取了错避峰措施,有效缓解电力短缺矛盾。分区域看,南方电网电力供应形势较紧张,1-6月从华中购电同比增长47.1%,西电送广东同比增长57.5%,以缓解广东电力紧张矛盾;华北电网的山西、河北南网也存在一定程度拉限情况;东北电网中辽宁供需略显紧张,吉林、黑龙江供需平衡。华东电网电力供需基本平衡,浙江、上海电力供需较紧张;华中电网供需形势好转;西北电网电力供给大于需求。

(三)用电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二产增幅较大。全社会用电量中,一产、二产、三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结构比例从2002年3.6:73:11.2:12.2,到2003年的3.2:73.8:11.2:11.8,2004年的2.7:74.8:11.2:11.3、2005年1-6月的2.9:75.7:10:11.3,再到2006年1-6月的2.9:75.9:9.9:11.3。由此可见,虽然一产、三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也都在增长,但由于二产增幅更快,导致二产用电比重进一步上升,尤其是工业用电比重从2002年的71%持续上升到目前的75%,对全社会用电增长贡献率也相应由74.4%提高到77%。

分行业看,高耗电行业用电增长反弹。上半年冶金、有色、建材、化工四大高耗电行业累计用电4165.5亿千瓦时,合计占全社会用电比重达到31.8%,比2002年和2005年比重上升了3.9和0.9个百分点。除化工行业接近全社会用电增幅外(但氯碱、电石等制造用电分别增长19.8%、33.7%),有色、黑金、建材用电增速均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分别增长23.8%、15.7%和14.5%。

(四)电力企业效益稳定增长,经营情况进一步好转。1-6月,全国电力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实现9202亿元,增长17.7%,利润总额489亿元,增长36.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233亿元,增长17.4%,利润总额408亿元,增长33%。电力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中,电力生产业为331亿元,增长37.9%;电力供应业为158亿元,增长32.7%,效益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煤电联动价格政策的实施。

(五)节能降耗不容乐观。从全国情况看,2005年全国单位GDP电耗为1358.5千瓦时/万元。据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国单位GDP电耗为1433.8千瓦时/万元,较去年底增加75.3千瓦时/万元,上升5.5%。从电力行业看,上半年全国发电耗用原煤4.82亿吨,同比增长8.12%,发电煤耗337克/千瓦时,同比下降1.5%。全国电网线损率完成6.19%,同比下降0.22个百分点。

(六)电力安全生产基本稳定,但基建施工安全形势严峻。电力行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基本保证了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稳定运行,基本保证了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安全可靠供电。但电力安全生产仍存在一些问题,电力设施遭受特大暴雨、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和外力破坏事故时有发生,电网的稳定运行和供电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上半年,电力建设发生重大以上人身伤亡事故起数同比增加,基建安全问题突出。

二、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发电利用小时数下降。1-6月份,全国火电机组发电利用小时同比下降178小时,而且呈现逐月增加趋势。其中,降幅较大的是西北、内蒙和华东等地区,华北地区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华中、南方地区和去年基本持平。我们预计全年火电利用小时将低于5500小时,同比下降400左右。分析下降原因,西北地区主要是水电增发和用电增幅下降;华东地区则主要是受电力供应能力增加影响。

(二)厂网关系需要进一步协调。体制改革后,电厂、电网成为不同利益主体。随着近年电源电网的集中大规模建设,基建施工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新机生产运行不够稳定,电源与电网规划不配套问题逐渐显露。电网企业拖欠发电企业购电费问题开始出现,而且,在结算方式、结算时间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三)电力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面临考验。近几年,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对缓解电力供需紧张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各方面关注和重视。但随着供需关系的逐步缓和,一些地区和电网企业的工作重点将由保障供应转向开拓电力市场。在此形势下,通过开展需求侧管理来实现节约用电和优化负荷特性的工作,如没有激励措施跟进,其应有作用可能会受到较大抑制。

三、全年电力供需走势预计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国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银行放贷规模增长情况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实施结构调整,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过快发展,调控效果显现可能需要延迟一段时间,但6月底全国销售电价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下半年电力需求的增长。综合各种因素,预计全社会用电量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同比增长12%-12.5%左右,增幅回落1-1.5百分点。预计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处于由缺电向基本平衡的过渡时期,第三季度电力供需形势较为紧张,存在缺口,紧张地区主要是山西、内蒙、河北南部、浙江、上海、四川、重庆、广东等省区市;进入冬季,全国各地区总体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电力运行部门将继续加强电力监测,提出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认真做好迎峰度夏工作,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重点时期的电力供需情况,加大电网间余缺调剂,确保电网安全平稳运行;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电力企业、电力用户的沟通联系,妥善协调化解发电、输电和用电之间的矛盾,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继续抓好电力需求侧管理。

发改委预测今年三季度电力供需紧张

第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较为紧张,紧张地区主要是山西、内蒙古、河北南部、浙江、上海、四川、重庆、广东等省、区、市;进入冬季,全国各地区总体电力供需将基本平衡。

这是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电力处日前发布的《电力行业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做出的预测。

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发电量完成1268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全社会用电量达到13111亿千瓦时,累计同比增长12.9%。

发改委分析,今年国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银行放贷规模增长情况继续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实施结构调整,抑制部分产能过剩行业过快发展,调控效果显现可能需要延迟一段时间,但6月底全国销售电价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下半年电力需求的增长。因此全年的电力供需会保持总体平衡。

但是,节能形势不容乐观。据初步测算,上半年全国单位GDP电耗为1433.8千瓦时/万元,较去年底增加75.3千瓦时/万元,上升5.5%。尤其是电力行业的节能降耗任务繁重,上半年全国发电耗用原煤4.82亿吨,同比增长8.12%。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永干建议,在电源结构方面,水电、火电、核电建设增速要做适当调整,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其次,要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火电机组参数和容量等级,减少电力生产过程中自身能源消耗。

中巴将签核能合作协议 建造6座30万千瓦核电站

中巴核能合作谈判已步入最后阶段,将有望在中国国家领导人11月访巴期间正式签署有关建造6座装机容量分别为30万千瓦的核电站的双边协议。

据巴方官员称,此前在穆沙拉夫总统访华时,与中方就核能合作进行了富有成果的讨论,并初步商定由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在未来10年内完成上述核项目,尚希望中国再提供60万千瓦的核电站。

在建设核电站上,尽管美国和巴基斯坦两国是反恐联盟国家,但美国官方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多次表示不愿与巴方进行有关核能的合作。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巴两国若达成核能合作协议对巴来说将是极大的慰藉。

此前中国已帮助巴基斯坦建造了一座30万千瓦的核电站(恰希玛一期),而另有一座同等规模的核电站(恰希玛二期)正在建设之中。而中巴核能合作是巴实现2025年核电达到800万千瓦目标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