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国内电力信息

山西省电力公司农网改造全面完成

发布时间:2005-11-25 浏览次数:

“十一五”期间贵州将投资191亿元建电网

据新华社信息 据贵州电网公司提供的消息,为进一步提升电网的送电能力,“十一五”期间贵州电网的建设投资预计将达191亿余元,比“十五”期间增加33.8%。

贵州是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南线的重要电源省,按照贵州广东两省政府达成的协议,“十一五”期间,贵州向广东送电最大负荷将从“十五”期间的400万千瓦增加到800万千瓦。另外,“十一五”期间贵州向周边省区送电的最大负荷也将增加到200万千瓦。

据悉,为了既保证“黔电送粤”有足够的通道,又保证计划送往周边省区的电能及时送出,同时满足省内电力市场负荷发展的需要和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十一五”期间,贵州不仅将新建施秉、独山、兴义、八河、黎平等5个500千伏的变电站和兴仁500千伏直流换流站,建成省内兴义-独山-黎平环网,同时,在南方电网公司配合下,贵州还将建成500千伏的贵州施秉-广西桂林-广东青远双回交流输电线路和贵州兴仁-广东深圳的一条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此外,“十一五”期间,贵州还将建成500千伏的线路1900多公里,220千伏线路2300多公里,以及220千伏变电站34座和一批110千伏及以下的输变电工程。

贵州省是我国“西电东送”各电源省中,唯一具有“水火互济”优势的省份。国家“西电东送”工程实施以来,贵州省电力装机容量已从上世纪末的不到500万千瓦增加到1200多万千瓦,翻了一番还多。预计到2010年,贵州省内负荷将达1290万千瓦,全网负荷则将达到2290万千瓦。

“十一五”期间“黔电送粤”预计将达1800亿千瓦时


据新华社信息据南方电网贵州电网公司提供的消息,“十一五”期间,作为“西电东送”南线的重要电源省,贵州省向广东省送电量预计将达1800亿千瓦时,是“十五”期间的6倍。

据了解,“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向广东省的最大送电负荷将从“十五”期间的400万千瓦逐渐增加到800万千瓦,因此相应送出的电量也大量增加。在贵州、广东两省政府达成协议后,最近广东电网公司、贵州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又分别就购电、售电、输电三方面的事宜具体签定了协议。

贵州是我国“西电东送”各省区中“水火互济”优势比较明显的省份。国家西电东送工程实施以来,贵州省第一批开工的“四水四火”8个总装机容量538万千瓦的电源项目,现只有索风营水电站40万千瓦机组尚未投产;第二批开工的“四水八火”12个总装机容量1600多万千瓦的电源项目,目前已有190万千瓦的机组建成投产。预计到2010年,贵州省的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

贵州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875万千瓦,可开发量1683万千瓦,目前已开发的只有300多万千瓦。贵州已探明煤炭资源储量500多亿吨,远景储量2000多亿吨,今年全省煤炭产量预计将超过1亿吨。“十五”期间,贵州向广东送电量预计累计将达295亿千瓦时。

我国第一座高温气冷堆示范核电站通过初审

据新华社信息 我国第一座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华能石岛湾核电站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24日通过审查。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核电研究技术向商用示范核电站建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将由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清华大学等以50%、35%、5%的投资比例共同投资、建设、运营。电站地址初选在山东省威海市荣成石岛湾,核电装机规模为400万千瓦,一期工程建设一台20万千瓦示范机组。工程总投资约30亿元,工期48个月。预计2006年底完成开工准备工作,2010年正式投入运行。高温气冷堆是国际公认的具有先进技术的新型核反应堆,我国高温气冷堆研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主要特点是安全性能好、热效率高、系统简单。目前已成功地建设了10兆瓦实验电站,并完成了多项安全性实验工作。据介绍,该工程已被列入我国能源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山西省电力公司农网改造全面完成

据新华社信息 日前从山西省电力公司了解到,经过6年多的艰苦努力,山西省电力公司所承担的一、二期农网改造任务全面完成。该工程累计总投资103亿元,改造农户625.8万户,减轻农民负担约1.5亿元。

据悉,山西省一、二期农网改造工程项目投资规模为114.7亿元,这是山西省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投资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农网工程建设和改造项目。其中,山西省电力公司承担着全省97个直供直管县区的农网改造任务,总投资约103亿元,占到了总投资规模的89.8%。通过农网改造,基本解决了山西省贫困和偏远地区的通电问题,全省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电压合格率达到了96.46%以上,供电可靠率达到了99.71%。网架结构也更趋合理,设备抗灾能力有所增强,98%以上的变电站达到了无人值班标准,95%以上的县实现了县级调度自动化。农网改造期间,由于各项减负工作到位,取消了中间加价,累计减轻农民负担约1.5亿元。与此同时,全省农电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县及县以下农村用电量比网改前增长了近50%,农村用电设备容量增加了230多万千瓦,农副产品加工户增长了35%,农民家用电器增长了43%,农村人均年用电量翻了一番。

新疆察汗乌苏水电站成功截流

据新华社信息 11月22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察汗乌苏水电站工程顺利实现截流。

这项工程将使南疆的主要河流开都河彻底改道,通过导流洞后注入博斯腾湖,这座新疆南部地区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主体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察汗乌苏水电站是开都河中游河段水电规划九级二库中的第七个梯级电站,电站装机容量为30.9万千瓦,总投资19.55亿元,主要以发电为主,兼顾下游防洪灌溉要求。水电站工程将于2007年7月下闸蓄水,同年12月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2008年10月竣工。电站建成后,每年可向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电网输送11亿千瓦时的电能。

巴州水电资源得天独厚,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开都和河是塔里木河的源流,流域全长530公里,面积22314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达399亿立方米,是新疆南部绿洲的生态源。

华能瑞金(赣州)电厂通过环境影响评估

据新华社信息 近日,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在江西赣县召开了《华能瑞金(赣州)电厂一期工程(2×300MW)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会,并一致通过该项报告书。

据了解,华能瑞金(赣州)电厂位于赣县茅店镇上坝村,工程总装机容量1800MW,总投资约80亿元,一期工程建设装机容量为2×300MW,计划投资29.73亿元。工程建设以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为基本原则。环评承办单位根据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出了有效的污染防治对策,在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污染源调查和污染气象测试的基础上,经过资料收集、整理和模式计算、分析,编制完成了华能瑞金(赣州)一期工程(2×300MW)环境影响报告书,并进行了技术论证。

巨型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将于2008年开始建设

据新华社信息 日前,云南昭通白鹤滩水电站正在进行可行性研究阶段实物指标调查工作,预计2007年全面完成可研报告,2008年开始建设。

白鹤滩水电站是继长江三峡和溪洛渡之后又一巨型水电工程。它位于金沙江下游云南省巧家县和四川省宁南县境内,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改善下游航运条件和发展库区通航等综合效益的巨型水电站。根据国家电力公司华东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该电站设计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为546.2亿千瓦时,工程静态总投资为479.66亿元。拦河坝型为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顶高827米,最大坝高277米,控制流域面积43.03万平方公里。根据相关部门安排,今年年底前,不仅要对参加可研阶段调查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还将完成白鹤滩水电站的水库移民工作。

大唐托电60万千瓦机组正式投产运营

据新华社信息 由北京电建公司承建的内蒙古大唐托电三期工程6号60万千瓦机组,提前39天于11月22日16时58分顺利完成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后,正式投产运营。

据介绍,试运过程中机组运行稳定,设备状况良好,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优良水平。2003年8月1日动工的大唐托电6号机组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期采用空气冷却系统的发电机组,取代原有水冷机组投入生产后可大量节约黄河水资源。6号机组的投产使大唐托电具备了360万千瓦的发电能力,为国家实施的“西电东送”战略,为缓解和改善华北电网供电紧张局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江西鄱阳湖将成为大型风力发电场

据新华社信息 记者从中国首届内陆湖泊暨鄱阳湖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了解,江西省气象局正在与中科学院和奥地利风能专家合作,开发利用鄱阳湖巨大的风能潜力。鄱阳湖将成为大型风力发电场。

鄱阳湖区风能资源有较好的开发条件和优势。据初步估算,鄱阳湖平原风能资源总储量约为127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约210万千瓦,技术可开发区域面积约1390平方公里。这些地方大都在鄱阳湖两岸几十米到百余米的丘陵陡坡,不占良田,并且江西的风和水具有不同步发生规律,使风电和水电具有季节性和互补性。

据江西省气象局局长陈双溪介绍,从1985年开始,省气象部门陆续开展了《鄱阳湖区老爷庙水域的大风特征及其对航运的影响研究》、《鄱阳湖区风能资源及风电应用技术研究》、《鄱阳湖风电场选址研究》的一系列前期工作。目前,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已对环鄱阳湖地区的湖口屏峰、皂湖,都昌的矶山、曹家山等风电点进行了实地踏勘,查明环鄱阳湖地区风电近期可开发的装机容量大约在20万千瓦。一个首期投资达20亿元的环鄱阳湖风力发电项目已经开始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