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国内电力信息

1-9月全国主要电力生产企业累计完成发电量6734亿千瓦时

发布时间:2005-11-01 浏览次数:

三季度全国电力供应呈现四大特点

据新华社信息 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获悉,三季度全国电力供应呈现四大特点。

一、电力供应能力增强,供需形势较上年明显缓解

今年6-9月份新增发电设备容量2854万千瓦,占前三季度投产总容量的71%,电煤供应逐步稳定,有效地提高了电力供应能力。另外,今年来水情况较好,水电发电量保持高速增长,今夏全国电力供应紧张形势与去年同期相比得到部分缓解,区域性、季节性、时段性缺电的特点愈发明显,缺电省份拉限电范围及时间均有明显下降趋势。

二、用电负荷屡创新高

6-9月,全国每旬最高用电负荷均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从6月上旬起,全国最高用电负荷稳步攀升,8月中旬全国最高用电负荷达到33447万千瓦的最高点。其中,华北、华东和华中电网最高用电负荷均在8月中旬达到历史新高,分别为7697万千瓦、8581万千瓦和5959万千瓦,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1.88%、23.95%和15.17%。

三、电煤供应相对稳定

三季度,全国电煤供应形势好于2004年。国家有关部门、中电联燃料分会和中能燃料公司提前做好电煤的供、运协调工作,建立了电煤供应应急预案,并对华北、华东和华中等区域电煤供应实施重点监控,对京津唐地区和华东沿海地区迎峰度夏期间发电川煤进行了重点协调,成效明显。

四、异常天气状况较为集中

今夏用电高峰期,高温、高湿以及台风等极端天气情况明显多于常年,对电力生产与供应、燃料运输及电力设施安全造成较大影响。6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异常偏高,其中华北大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高温酷热天气,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省(区)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创历史同期新高,造成华北电网供应异常紧张,电力供应缺口为900多万千瓦。

1-9月全国主要电力生产企业累计完成发电量6734亿千瓦时

据新华社信息 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获悉,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所属电厂及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公司,截止到今年9月底,装机容量达到20662万千瓦,同比增长17.87%,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2.83%;累计完成发电量67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13%,占全国发电量的37.96%。

据了解,1-9月份,规模以上电力工业企业统计范围为4623家,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83.19亿元,同比增长7.55%。煤电价格联动实施以来的5个月,火力发电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速明显提高,利润总额尽管同比仍然下降,但降幅大大回落。自5月1日国家启动并实施煤电价格联动方案以来,电力企业经营效益下滑、亏损的情况有明显好转,利润自7月份开始连续三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亏损面逐月下降。

四大问题困扰电力工业发展

据新华社信息 在27日召开的2005年三季度全国电力供需与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新闻通气会上,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新闻发言人王永干分析认为,四大问题困扰电力工业发展。

一、电力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尽管今年电力供应形势较去年同期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缓解,但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全国最大电力供应缺口为2000万干瓦左右。山西、蒙西、浙江、广东等地电力供应呈持续紧张态势,拉限电现象严重,给招商引资和工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发电企业没有根本扭转效益下滑趋势。得益于煤电价格联动政策,电力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明显好转,规模以上和国有及国有控股电力工业企业的利润自7月份以来均开始正增长,截止到9月底电力生产企业的利润同比增长7.55%,但火力发电企业的利润下降幅度仍然为22.25%,独立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依然很大。

三、需求侧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从今年全国总体情况来看,电力供需矛盾呈现出由去年的持续性、全国性缺电转变为区域性、季节性、时段性缺电,特别是夏季空调负荷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加剧了尖峰期的电力供需矛盾。各地普遍实施的需求侧管理措施在削峰填谷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在制度、资金、技术等方面部尚未建立长效机制,需求侧管理的效用还有较大潜力可挖,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策,加大实施力度。

四、电煤价格仍居高位。根据煤电联动第二周期(2004年12月至2005年5月)的统计测算,电煤价格第二周期比第一周期(2004年6至11月)平均煤价上涨17.43%,上涨40.23元/吨,上张幅度最高达122.76元/吨,比第一周期上涨59.11%。

十年后华东可以用上安徽核电

据新华社信息 安徽省核电办有关负责人日前透露,安徽核电站项目力争在“十一五”末开工建设,按照目前的设想,预计到“十二五”末或“十三五”初华东地区将有望用上安徽的核电。

建设核电站的投资数额惊人,按照安徽省核电发展计划,首期需要装配两台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台的核电机组,投资总额超过230亿元,每期投资周期为4-5年。据透露,安徽省核电机组投产后,皖南地区及华东地区的上海等地将率先用上安徽省核电。

安徽省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的原煤储量达240多亿吨,按照目前年产6000万吨计算,还可开采几百年。安徽虽是能源大省,但资源主要是煤炭,品种单一,致使电力结构不合理,安徽省460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中有97%来自煤电。在国家煤炭管理权限下放、电力垄断被打破、电力投资多元化的背景下,安徽省煤电进入了大发展时期,通过“十五”和“十一五”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安徽省将新增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超过前50年的发展。

2006年全国用电量将增长10.5%

据新华社信息 2006年全国用电量将增长10.5%,部分地区仍缺电。记者27日从中国电力联合会获悉,随着新建机组的大规模集中投产,2006年电力供应能力将进一步增长,电力需求增速将放缓,全国电力供需状况有可能走向全面缓和,仅在局部地区、局部时段偏紧。

据介绍,在分地区预计的基础上,预计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长速度在10.5%左右,用电量约为27130亿千瓦时。电力缺口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南方地区,华东地区夏季备用偏低、冬季基本平衡,华中、东北地区基本平衡,西北地区供大于求。全国夏季最大电力缺口为750万千瓦左右;冬季最大电力缺口890万千瓦左右。

内蒙古一投资80亿元的风能发电厂动工兴建

据新华社信息 近日,总投资80亿元的一个大型风能发电厂一期工程,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开工建设,它是目前该市兴建的第一个大型风能发电厂。

这家位于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境内的风能发电厂,初步规划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该项目一期工程估算总投资4.8亿元,发电总装机容量为5万千瓦,将于2006年8月完成并开始并网发电。2020年完成整个风能发电厂建设任务,使风能发电产业成为新巴尔虎右旗的又一支柱产业。

新巴尔虎右旗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常年风力达到3级以上、天数超过200天,风能开发前景广阔。

安徽核电预计2013年开始发电

据新华社信息 从日前召开的安徽省发展核电研讨会上获悉,按初步设想,安徽即将建立的核电厂的开工时间为2008年底,预计2013年开始发电。

据介绍,安徽对进军核电蓄势已久。早在1984年,安徽省就曾普选核电厂址。直到前不久,通过初步可行性报告,将芜湖市繁昌县的芭茅山和池州市东至县的吉阳两地定为厂址的候选处。

安徽省是煤炭资源大省,火力发电占96%,但电源结构不合理弊端逐渐显现:安徽1/3地区为酸雨区,环保态势不容乐观。同时,华东地区对电力需求的增长,对安徽的电力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悉,安徽的核电厂发电后,将向皖南和长江以南的华东地区供电。而合肥因与核电隔江而望,可能无缘使用本省的核电。

浙江省最大风力发电场在岱山兴建

据新华社信息 日前,浙江岱山县衢山岛风力发电场正式开工。据悉,建成后它将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场,其年利用小时数约为2184小时,年出产电量可达891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省标准煤约3.13万吨。

该发电场位于岱山县衢山镇万良、四平一带,项目总投资4.2亿元,总装机容量40.8兆瓦,年上网电量近9000万千瓦时。浙江省发展改革委能源处负责人介绍说,衢山岛上山脊走向大体与主导风向垂直,属于我国东南沿海风能资源一类地区,岛上平均有效风能密度高于风力发电建设标准,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衢山岛风力发电场项目建成营运后,将通过海底电缆把电力输送到该省大电网,可大大缓解浙江电力紧缺的矛盾。届时,衢山岛内数座山头上将联绵矗立起48座风轮直径为52米的巨大风车。衢山岛风力发电清洁无污染、节省土地、节能高效、可持续利用,发展前景广阔。

浙江省发展风力发电,不仅对缓解连年来的“电荒”有一定帮助,而且将实现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来自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目前该省风电总装机量为3.45万千瓦,而洞头、天台、苍南、慈溪、象山等地纷纷开始了风电的调研与开发,未来5年内拟建设的风电项目共计38万千瓦,到2010年浙江风电总装机容量累计可达41万千瓦,到2020年全省总装机容量将突破80万千瓦。此前,浙江已先后于1998年、2003年在临海括苍山、苍南鹤顶山建成了两个大型的风力发电场,装机容量分别为1.98万千瓦和1.45万千瓦。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生校表示,作为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风电是目前新能源领域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的发电方式。专家指出,风电在环保特别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有特殊作用,一台单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与同容量火力发电机相比,每年就可减排1400吨二氧化碳、10吨二氧化硫和6吨二氧化氮。

据悉,该风力发电场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预计在明年10月完成,而整个工程将于2007年底前全部完成。

南通将建全国最大风电设备制造基地

据新华社信息 如东县政府在日前于南京举办的情况汇报会上宣布,南通锴炼实业(集团)公司与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科研院所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风电机组取得重大进展,两台样机将于今年年底组装调试,明年3月运行发电。

据了解,南通市将以实现兆瓦级风电设备国产化为契机,做大风电产业,力争于2010年建成全国最大的风电设备制造基地,年产值、利税分别达到50亿元和7.5亿元。

近年来,我国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摆上优先位置,并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发展风电的政策。但是国内目前只能生产750千瓦以下的风力发电机组,兆瓦级风电设备依赖进口,昂贵的价格制约了风电产业的发展。涉足机械制造、建材等经营项目的南通锴炼实业(集团)公司联合国内科研院所,从2003年起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努力攻克兆瓦级风电设备制造技术难题。目前,南通锴炼公司已经成功掌握了2兆瓦风电机组的叶片外形设计与制造、最佳桨距技术及独立变桨系统等高新技术。据专家介绍,该机组具有吸收风速范围广、发电效率高、制造成本低等优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