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国内电力信息

我国首个750千伏超高压电压等级出现

发布时间:2005-09-14 浏览次数:

我国首个750千伏超高压电压等级出现

9月8日12时39分,西北750千伏输变电示范工程官亭1号主变零起升压达到额定电压764千伏,标志着我国第一个750千伏超高压电压等级的出现。

9月8日,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郑宝森,高级顾问陆延昌等领导视察了750千伏兰州东变电站。在系统调试指挥部听取了西北网调中心关于系统调试情况的汇报,观看了系统调试的远程指挥系统,并观看了当天的零起升压试验。

据介绍,零起升压试验是在由公伯峡发电厂3号机组、330千伏公官III线、750千伏官亭变1号主变、750千伏官东I线、750千伏兰州东1号主变等设备组成的试验小系统中进行的。上午10时55分,公伯峡3号机组并入小系统运行。试验调度员下令公伯峡发电厂3号机组带官亭变1号主变零起升压试验正式开始,试验安排自0.3倍额定电压开始,以每步长0.1倍额定电压递增,将官亭变1号主变750侧电压最终升至1.045倍额定电压(800千伏)。12时2分,1号主变750千伏侧电压升至540千伏;12时39分,电压继续升至764千伏,并在此电压水平停留2小时;15时28分,电压继续升至804千伏,并在此电压水平停留1个小时,测试人员进行主变伏安特性、空载损耗等指标测试。当电压升至764千伏时,指挥部响起一阵掌声,郑宝森说:"764千伏",标志着我国第一个750千伏超高压电压等级出现了。

本次升压试验的目的是检验高海拔地区750千伏设备的绝缘情况,并进行新建设备的二次接线校验及主变的相关指标测试。

辽宁新增两个国家电力项目

近日,记者从辽宁省经济委员会获悉,在国家最新批准的145个2005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涉及到辽宁电力方面就有两个,一个是大连庄河电厂项目,另一个则是电网项目。

据辽宁省经济委员会有关电力管理人士表示,目前全省发电的装机容量共为1700万,而大连庄河电厂仅一期工程就将上马两个60万装机的发电装置,该电厂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加辽宁的发电能力。

除此外,涉及到辽宁电力发展的另外一个电网项目,则是东北电网方正-牡丹江-包家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据悉,该工程动态总投资初期预算将在14.69亿元。

中电投首个核电项目将立项 核电双寡头垄断破冰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下称"中电投")自2002年组建以来的首个核电项目有望近期获批立项。至此,中电投在该领域的业务正式开始运营,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广东核电集团(下称"广核")两大巨头的垄断格局行将打破。

大连项目有望先立项

参与项目运作的业内人士透露,中电投首批筹备的核电项目包括辽宁大连和山东烟台两处,但据目前项目审批进展状况看,大连项目首先立项更为乐观。该项目一期投资预计人民币200亿元,选址在大连瓦房店红沿河一带,由辽宁核电有限公司联合广东核电集团运作。目前红沿河项目工地正在进行"五通一平"(核电项目建设负挖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通水、通电、通路和平整地面等),年底前能完成。

记者从国家环保总局核安全局了解到,中电投辽宁和山东的项目都在今年上半年通过了环评、安评等几个重要的评审,还差海域和土地使用许可等有待发改委进一步核准。记者致电发改委能源局,相关负责人拒绝透露项目核准进程。

中电投以前没有作为投资主体的经验,是项目推进的最大障碍。出于审批、技术力量、进度、经验等方面的限制,这个项目会采取辽宁核电有限公司与广核合作的方式,双方各自参股占45%(大连地方政府参股10%),采用广核岭澳核电站的改进型技术,加快进度、学习广核的经验,作为中电投进入核电领域的突破。据悉,该合作方案已得到中央高层相关人士首肯。中电投现任总经理,王炳华履新之前,曾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而中电投分管核电的副总经理、核电专家丁中智长期担任广核集团的董事,管理层的强势背景可望为中电投崭新的核电题材做出显著贡献。

打破两大巨头垄断格局

在此之前,国内可以作为核电投资主体的只有广核和中国核工业集团。根据国家核电自主化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核电投产装机容量将达4000万千瓦,比现在增加300%以上,核电约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4%,核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6%。专家指出,由于中国的核电基数大,达到这一目标将意味着,国家今后每年需新开工建设2个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需要总投资4000多亿元。受此利好刺激,国内已经有十几个省份纷纷准备上马核电站,甚至民营资本也希望从中分一杯羹。但由于核电安全的特殊性,政府在由"适度发展"到"积极推进"的过程中仍不得不谨慎从事。目前核电站建设项目的项目规划和审批权限,都归于发改委。但在实际操作上,最终的定夺权还是要通过国务院办公会议。

中电投是2002年底原国家电力公司拆分后新组建的发电集团公司,直接吸纳了后者的全部核电资产,是由中央批准成立并直接管理的五家大型发电企业集团之一,注册资本金人民币120亿元。

中电投自成立之初便将水、火、核电并重作为公司发展战略。其继承的原国家电力公司所有的核电资产包括:浙江秦山二期6%的股份,秦山三期20%的股份;广东大亚湾7.5%,广东岭澳10%;江苏田湾30%。其全部权益装机容量为135万千瓦,占中电投集团当时总权益装机容量的6.08%。上述辽宁核电是由中电投控股80%进行建设的目前为止中电投股权份额最大的关联企业。

电力过度投资之痛 07年预计装机容量过剩10%

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力生产国,其电力生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仅2004年新增了5100万千瓦,预测2005年新增发电装机将达7300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2004年为4.4亿千瓦,目前在建装机容量估计在3.3亿千瓦大部分将在三年以内投产发电。

电力装机容量可从2002年底的3.6亿千瓦提高到2007年底的7.2亿千瓦,五年内增长1倍。假定这两年没有大量新批项目,又假定电力需求仍按每年约13%的高速增长,到2007年底估计装机容量过剩可达10%。

历史上,中国曾经历大规模的电力短缺和过剩。20世纪50年代,电力供需平衡;60年代开始,中国经历了长期的电力短缺。至1986年,短缺超过了总发电量的20%。1997年中国的电力供需再次达到平衡。到1999年,电力过剩约10%。2002年下半年开始,局部电网出现电力短缺,并在两年时间内迅速扩散到全国大部分电网。到2005年,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经历了电力短缺,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

为应对电力短缺,政府从扩大电力供应和降低电力消耗两个方面出台了各种措施,包括增加电力投资,取消用电大户的优惠电价,限制某些高耗能产业项目的过分扩张等。尽管这些短期措施有效地缓解了电力供应的紧张状况,但由于电厂建设存在时间差,须到2006年电力才能达到供需平衡。由于经济总量大了,经济对电力的依赖性也由于工业的现代化而加大,历经几年的电力短缺之负面影响比以往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沉重和明显。

电力过度投资原因

现在看来, 2007年电力装机过剩基本已成定局。电力有很强的社会政治敏感性,并直接影响商业投资环境,由此而产生的缺电压力造成了对电源建设的过度投资。

首先,在没有政府的充分约束的情况下,国有电力企业很容易按国企的"以大为先"的经营特性,投资超过需要的供电能力。在正常情况下,"以大为先"的经营特性不容易发挥,但电力严重短缺为"以大为先"的发挥提供了可能。

其次,由于发电项目通常由电力部门与当地政府合资建设,电力企业是利税大户,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经济增长,在政治与财政上有双重动机在本地区发展电力建设。

再次,国有银行对电力贷款的风险估计不足。以往银行对电厂投资的贷款效益好且偿还资金及时,因此电厂一直是各大银行争抢贷款的对象。银行向发电企业发放贷款的效率总是很高,由于银行间的激烈竞争,一些项目有时不仅没有经过可研和环评报告的详细审核,也不清楚项目是否被核准开工,有些电厂项目甚至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20%的资本金要求。尽管在2004年初已经被银监会列为几大风险产业之一,电力项目仍受银行追逐,电力企业甚至引以为豪。

资金充足,再加上不现实的增长预期(基于2002年与2003年近15%的增长率),于是,新一轮电力大投资开始了。五大发电公司争相"跑马圈地",而地方发电集团由于束缚更小,扩张速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的支持下,国企"以大为先"的经营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缺电的政治社会压力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项目没有经过审批程序就开始动工。虽然政府在2004年末开始对电力建设展开宏观调控,但由于大量发电项目在建,损失可能已经造成。

在此背景下,仅2004年一年,新开工电厂竟达当年总装机容量的40%。如果按每千瓦5000元的造价计算,2004年开工的电厂建成投产的总投入约为9000亿元,其中违规投资达6000亿元。即使按照发电企业20%的资本金计算,违规电厂投资中,来自银行的资金也将达到4800亿。

长短都痛

2004年12月,针对电厂建设投资过热现象,出台《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意见的紧急通知》。由于宏观调控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利益,更由于电力仍然短缺,对电厂建设实施宏观调控,其具体执行的难度很大。

今年1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从严肃环保局法规,严格环保准入的角度出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宣布停建30个违规项目,其中电力新建项目就有26个。之后,8月8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四部门联合又发布公告,叫停装机总容量1711万千瓦的32座违规在建的电站项目。

这32座违规电站项目已完成累计投资200亿元。即使拖几年建,也将导致当地政府和投资者的重大经济损失。由于大部份资金来自银行,停止贷款很可能使银行产生不良贷款。叫停不一定是因为电力投资过度,但即将而来的电厂过剩预期确实使叫停更容易接受。现在叫停一批,可能还会有第二批。这是过度投资的短痛之一。

其实,即使没有叫停,大量在建电力项目投产期介于2006至2007年之间,这正是电力过剩之时。电力过剩会影响发电企业效益,投资风险已难以回避。这是短痛之二。

电力过剩虽然是浪费,但并不可怕。以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电力的需求,过剩只要二至三年就可消化。对于可运营30至50年的电站,短期损失可以容忍。然而,如果这一轮电力大投资由于事先没有预见而未做准备;无准备又导致无法从容地进行环保评估和资源优化配置。这么多的电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开工建成,不该上的项目上了,则可能对当地的经济和整体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其影响将长达30-50年,或更长。这才是这一轮电力大投资的长痛。

长痛的成本大于短痛。很难想象,如何拆除一个不该建而又已建成的大电厂。对于选择叫停项目,应重环保和资源优化配置,轻审批程序。目前的过剩预期会使政府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对那些未经充分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项目,从政府可控的银行贷款、土地使用、煤炭运输等方面进行限制。再者,叫停至少能给当地政府和投资者一个反向讯号,避免进一步造成资源和资金的双重浪费。然而,对那些被叫停但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的电厂,政府应尽量寻求解救办法。

止痛药方

电力过度投资的长痛与短痛都是大痛。电力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长痛与短痛的社会经济成本都很大。真正避免长痛与短痛,需要解决电力行业目前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大短缺与大过剩使得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质疑。因而,要确实保证电厂投资符合环保要求和资源优化配置,有效的中长期能源战略及配套电力规划是起点。违规电厂的一个主要借口是,如果走正规审批路线,需要经过可研、环评等一系列程序,时间较长,缺电迫使地方采取了许多方法来对付审批程序。因而,科学有效的审批程序是关键。最后,进一步加强国有银行的风险防范是保证。

电力大短缺引发了大投资。各地无序圈地建设电厂,而没有充分考虑环保和资源影响,这是新一轮电力投资的显著特点。对于大型电力项目要经过充分的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决策前的反复讨论,才能避免对当地整体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严重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重要意义。大量电力资源远离需求点,主要负荷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经济发达地区,约占需求总量的四分之三左右,而用于发电的煤炭和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这种资源分布与消费状况决定了能源资源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通过建设特超高压国家电网,实现跨地区跨流域水火互济。

总体上,中国的电网建设跟不上发电能力的增长步伐,电网投资不足、联网障碍以及电力的不均衡使有些地区发电能力过剩而有些地区不足。各区域电价水平差异大,南方电网销售电价高于西北电网约70%,发电价格高于西北电网61%。这表明中国电网的网际互联电力互换较弱,也意味着通过电网互联提高效率的巨大潜能。加强联网建设,可以提高电力在各省各地区间的可流动性,从而优化发电能力,提高应付局部缺电的能力。此外,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节能和环保的双重意义。

目前,影响电力供需平衡的主要矛盾已逐渐从装机总量不足转向其它方面,如电煤供应短缺。许多问题,如电力需求,供给方的产煤运煤能力、设备生产能力、输配电能力,以及环境影响,是否得到充分的全盘考虑?电力会不会由"硬短缺"转为"软短缺"即有发电能力,却发不出电?此外,供电成本上升、电价能否上调或及时上调、电力行业发展的可融资金是否充足,以及煤价上涨对电力企业的影响。这些工作应当现在就做好,这是这场大过剩和大短缺给我们的教训,也是避免长痛与短痛的根本。

电力设备生产满负荷运转 外资垂涎$2万亿市场

未来30年里,中国电力产业所需投资将超过2万亿美元,电力设备资金渴求占据大头。这一庞大数字让Alstom(阿尔斯通)、Doosan(韩国斗山集团)、ABB、西门子等企业热血沸腾。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日前召开的2005中国企业高峰会上说,中国电力发展速度太快了,快到煤炭快供应不上了,快到电力设备也制造不出来了,国内电力设备产能已经严重不足。

国内生产力不从心

中国的电力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近年来已跃居世界第二。相比之下,中国的电力设备生产能力显得"力不从心"。

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主管电力设备制造的张国宝看来,电力设备产能不足是造成缺电的原因之一,他认为目前中国电力设备制造能力最多5000万千瓦,"我们自己发电设备制造能力现在都在满负荷运转"。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王永干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国投产装机容量为2060万千瓦,但原本预计上半年新增投产装机容量能达到近3000万千瓦。王永干认为,不能顺利实现预期目标,除了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整顿电力市场无序建设这一原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电力设备制造厂家生产能力不足,不能按时到货。

目前,中国电力设备厂商主要有哈尔滨、上海、四川"东方"三大发电设备制造厂。虽然目前国内电力设备市场需求巨大,但因为顾虑到2007年后电力紧张局势将得到缓和甚至有电力过剩的可能,这三大厂家也不敢盲目增建厂房扩大产能,否则两年之后这些资源将有可能面临被闲置的命运。因此,这些厂家更多选择"将电力设备生产任务分包给外资"的方式。

哈尔滨发电设备制造厂目前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子。虽然公司能接到大量订单,但由于自身生产能力不足,其主要的铸造件都是在韩国斗山生产。

"如果有机会参观韩国斗山,你会发现车间所有活都是为中国干的,包括上海也是这样。"张国宝说。

外资垂涎

PennWell公司的国际能源集团总经理Nick先生曾在今年7月的中国电力论坛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其公司最近做出的一项决策:"我们将把电力设备市场重心转移到中国,为中国电力行业改造升级做出贡献。"

和PennWell公司有着同样想法的"盟友"还不少。Alstom、Doosan、ABB、西门子等公司看准了中国电力市场的巨大前景及其电力设备产能不足的缺陷,纷纷带着详细的计划和勃勃的野心进入中国电力设备市场寻找商机。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数据,未来10年内,中国电力行业发展将保持7%左右的年均增速,远超世界3%的平均水平。由于需求强劲,电力行业还需要大量投资。未来30年里,中国电力产业所需投资将超过2万亿美元,电力设备投入占据大头,中国发电设备采购量将占全球的32%。

日前,本报曾报道,因为不堪煤炭涨价、发电成本迅猛增长,曾一度热衷进军中国发电领域的外资企业纷纷撤离。

"目前外资投资建设电厂的好像确实不多,但近两年来,大量国外电力设备厂家对进入中国市场再度萌生了极大兴趣。"北京安达泰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电力设备零件加工制造工艺的蒋启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一些外资企业找到他们寻求合作,就是希望能迅速打进中国电力设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