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力 信 息
         (更新时间2010年1月15日) 
      

主页  行业新闻  市场动态  电力信息  变压器技术  权威认证  政策导航  企业风采  数据总汇  国变质检中心

     

    日前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2010年三峡工程生产计划会上获悉,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电站——三峡地下电站的首台70万千瓦巨型机组预计将于2011年7月投产,其他5台机组将在2011年下半年和2012年陆续投产。

  经过10多年的建设,三峡工程除批准缓建的升船机外,已完成初步设计的建设任务。目前,三峡后续工程的施工项目包括位于大坝左岸的升船机和右岸山体内新增的地下电站。

  按照工程建设计划,2010年,地下电站土建施工将基本结束,首批发电机组安装将陆续开始。工程建设进度安排为2010年11月地下电站下游围堰破堰进水;2011年和2012年,地下电站各投产3台机组。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地下电站第一批3台机组最好全部在2011年汛前安装完成,争取在汛期投产。地下电站投产后,将成为三峡大坝左、右岸26台机组的有效补充。届时,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将达2250万千瓦,年最大发电能力约为1000亿千瓦时。

  据了解,地下电站6台机组有4台由国内设计、制造。三峡右岸电站12台机组中,有8台是全国产化机组,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东方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各自独立承担了4台设计制造任务。

 

    1月8日,海峡西岸首座核电站——福建宁德核电站3号机组开工建设。至此,国家核准宁德核电站一期工程建设的4台机组中已有3台进入在建施工阶段。宁德核电站是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颁布后开工的第一个核电项目,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第一个核电项目,总投资约500亿元。截至2009年底,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36.1亿元。这是宁德核电站3号机组开工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胡苏摄

  1月8日上午,海峡西岸首座核电站――福建宁德核电站3号机组开工建设。至此,国家核准宁德核电站一期工程建设的4台机组中已有3台进入在建施工阶段。

  宁德核电站是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颁布后开工的第一个核电项目,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第一个核电项目,总投资约500亿元。截至2009年底,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36.1亿元。

  该核电项目厂址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辖福鼎市秦屿镇,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其中一期工程采用中国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技术——CPR1000建设4台机组,预计4台机组将分别于2012年至2015年间建成投入商业运行。

  宁德核电站自2008年2月1日开工以来,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目前,1号机组已完成穹顶吊装,进入核岛设备安装阶段;2号机组于2008年11月开工,现已全面进入土建高峰期。3号机组将在总结1、2号机组施工经验的基础上,优化施工工序,有效节约工期。

  记者了解到,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站相比,宁德核电站一期4台机组建成投产后,年上网电量约300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电煤消耗约1200万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2700万吨,对环境保护的贡献相当于种植4000多公顷的森林。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束国刚指出,宁德核电站的建设,对于缓解东南沿海电力供应压力、优化福建省能源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能源局6日发布的数字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0台,在建规模2192万千瓦。

   2009年,我国核电进一步加快立项核准和建设速度,全年核准浙江三门2台125万千瓦、山东海阳2台125万千瓦、广东台山2台175万千瓦核电机组,并于年内先后开工建设。

   2009年,我国火电建设继续向着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方向发展,至年底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64.46%。

   随着青海拉西瓦水电站、云南小湾水电站、四川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等一批大中型水电机组的相继投产,以及河北、山西、河南、湖南、广东等省合计355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的建成,全国水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较高规模。

   我国2009年加快风电规模化发展,内蒙古自治区风电装机并网容量突破500万千瓦;启动建设我国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国内第一个兆瓦级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甘肃敦煌太阳能光伏电站开工建设。

   2009年,全国关停小火电2617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6006万千瓦,超过计划目标1006万千瓦,每年节约原煤69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9亿吨。

 

    1月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09年全社会用电量、关停小火电机组容量等电力工业运行指标。
 
   2009年,全社会用电量呈现低迷启航、企稳向好、逐月回暖、加速增长的特点。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64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96%,增速比上年提高0.4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947亿千瓦时,增长7.86%;第二产业26993亿千瓦时,增长4.15%;第三产业3921亿千瓦时,增长12.11%;城乡居民生活4571亿千瓦时,增长11.87%。
 
   发电设备利用小时降幅收窄。2009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累计平均设备利用小时数为4527小时,同比降低121小时。其中,水电因下半年来水不足,只有3264小时,降低325小时;火电4839小时,降低46小时,已接近去年同期水平;核电7914小时,上升89小时;风电1861小时,降低185小时。供电标准煤耗342克/千瓦时,同比下降3克/千瓦时。
 
   电力建设投资稳步增长。2009年,全国电力基本建设投资达到7558.4亿元,同比增长19.93%。其中,电源、电网分别完成投资3711.3亿元和384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1 %和32.89%。电源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呈现加快调整态势,火电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11.11 %,核电、风电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增长74.91%和43.9%。电网建设投资大幅增加,电网建设投资占电力工程建设投资的50.9%。
 
   电源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全国基建新增发电设备容量8970万千瓦。2009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87407万千瓦,同比增长10.23%。其中,水电19679万千瓦,增长14.01%,约占总容量22.51%,较2008年底上升0.74个百分点;火电65205万千瓦,同比增长8.16%,约占总容量74.6%,较2008年底下降1.45个百分点。
 
   重点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火电建设继续向着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方向发展,至2009年底,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占全部火电机组容量的64.46%。核电进一步加快立项核准和建设速度,全年核准浙江三门2台125万千瓦、山东海阳2台125万千瓦、广东台山2台175万千瓦核电机组,并于年内先后开工建设,截止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0台,在建规模2192万千瓦。随着青海拉西瓦水电站、云南小湾水电站、四川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等一批大中型水电机组的相继投产,及河北、山西、河南、湖南、广东省合计355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的建成,全国水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较高规模。加快风电规模化发展,内蒙古自治区风电装机并网容量突破500万千瓦;启动建设我国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国内第一个兆瓦级大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甘肃敦煌太阳能光伏电站开工建设。
 
   提前完成小火电关停任务。2009年,全国关停小火电2617万千瓦。“十一五”期间,全国累计关停小火电6006万千瓦,超过计划目标1006万千瓦,每年节约原煤69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9亿吨。
 

    2009年是三峡工程从建设阶段全面转入运行阶段的第一年,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建设任务(除批准缓建的升船机外)如期完成,汛后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至高程171.4米,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生态补水等综合效益。

  2009年,三峡大坝坝址累计来水388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3.9%。汛期,三峡工程有效发挥防洪作用,最大削减洪峰流量15000立方米每秒,减轻了长江下游的防洪压力。在枯水季节,三峡水库对下游实施补水调度,累计补水127.3亿立方米,保障了长江中下游通航水深和生产生活用水要求,为缓解旱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9年,三峡左、右岸26台机组全部投入运行,汛期首次达到全厂额定出力1820万千瓦,机组运行稳定,全年发电798.53亿千瓦时。

  2009年,通过三峡枢纽货运量再创新高,达到7426万吨,比上年增长8.5%。其中,通过船闸货物6089万吨,比上年增长13.39%,保持了连续六年两位数高速增长;翻坝滚装货物1337万吨。

  三峡工程后续工程正有序推进,其中:右岸地下电站进入金结安装施工高峰阶段,工程进度满足2011年和2012年各投产3台机组的目标要求;升船机正在进行塔柱施工及金结设备制造。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2009年12月30日介绍说,2006年以来,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增长很快。2004年全国装机只有76.4万千瓦,2008年达到了1200万千瓦,今年可能将达到2000万千瓦左右,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三大风电国家。
 
   史立山在此间召开的“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第四次部门联合信息发布会上说,2003年时,我国还不能制造完整的风机,现在已能够批量生产1.5兆瓦的风电机组,3兆瓦机组已经投入运行,5兆瓦机组正在研制中。目前,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基本形成了比较齐全的产业链,涌现出了一批如华锐这样生产能力达到世界前三位的制造企业,成绩受到全球瞩目。

   史立山说,尽管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风电设备行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所有的设备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或者与国际合作,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方面也有一些差距。二是缺乏一套完善的检测认证体系。检测能力不强,难以准确判断设备的优劣。三是风电设备投资相对过热,近期难以消化这么多的产能。

   史立山同时指出,当前70多家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中,真正具备生产能力的可能只有10家,真正形成批量的可能就3家。通过适当引导,提高大家对投资风险性的认识,对促进风电设备产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日前,工信部网站发布的我国2009年电力行业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8.74亿千瓦,新增发电设备容量8970万千瓦,这表明中国的电力装机量仍然以同步略高于GDP的增速在增加。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87407万千瓦,同比增长10.23%。其中,水电19679万千瓦,占总容量22.51%,同比增长 14.01%;火电65205万千瓦,占总容量74.60%,同比增长8.16%。水电占总容量比重上升0.74个百分点,而火电占比则减少1.45个百分点。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正在加速调整非火电装机量,今后水电、风电、核电的增加会远高于火电的增速,不过火电的比重至少在5年内仍将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昨日数据显示,我国风电并网总容量1613万千瓦,同比增长92.26%,2009年是中国近年风电并网增长最快的一年。

一直以来,我国风电装机量都在以100%的增速增加,但风电并网容量却远远落后于装机量,造成极大的浪费,而这也是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截至2008年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累计达1221万千瓦,但实现并网发电的只有894万千瓦,还有327万千瓦的风电在空转,并未联上电网。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内蒙古电网东送电量250.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5%,创内蒙古电网东送华北电量历史新高。担负东送任务的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全年累计发行电费82亿元,回收率达100%,同比增长27.31%。同时,内蒙古电网东送第一通道实现5400天安全生产超长周期。

    为保证完成内蒙古电力公司下达的售电量任务,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以管理提升、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加强同业对标交流为措施,不断提高驾驭大电网能力,不断提升团队整体综合素质,推进“安全超高压、奋进超高压、科技超高压、和谐超高压”发展战略。发扬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从细微做起、点滴入手,为500千伏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公司年底大干50天,保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献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该局为保证东送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东送四条820余千米500千伏输电线路, 1600基铁塔,进行了特巡。完成了19条500千伏输电线路,近16项各种线路技术改造项目。在主要东送500千伏变电站,开展“保安全、保供电”专项活动,制定各种事故预案和应急措施,并定期开展反事故演习,以增强运行人员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和业务技能,有力的保障了500千伏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保证了东送通道的畅通无阻。 (中国电力报)

 

    美国能源部情报局日前发布报告称,受经济复苏带来的对化石燃料需求上升的影响,美国今明两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均将持续增加。

    报告预计,2010年,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55.3亿吨,比2009年增加1.5%;而发电厂用煤量增加及运输业对石油需求的上升恐将导致美国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继续上升1.7%。

    报告称,经济形势的逐步改善将使美国2010年、2011年的电力需求分别上升2.2%和2.5%。目前,美国的电力供应约有一半为燃煤发电。

    据统计,燃烧化石燃料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占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大约80%。

 

    1月6日22时,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实现安全稳定运行一周年。实践证明,我国已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条件。

  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投运后,最高运行电压1082千伏,最大输送功率达283万千瓦,符合设计预期,实现了双向、全电压、大容量输电,经受了雷雨、大风和高温、严寒等恶劣条件及各种运行操作、运行方式的考验,系统运行稳定,设备状态正常。

  截至2010年1月6日24时,工程累计送电91亿千瓦时,其中华北火电送华中58亿千瓦时,华中水电送华北33亿千瓦时。工程充分发挥了特高压输电远距离、大容量和低损耗优势,显著提高了华北—华中网间跨区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发挥了重要的送电和水火互济、事故支援联网功能,特别是为缓解近期华中电力供应紧张形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年来,工程经历了首次迎峰度夏、年度检修、冬季大负荷运行等一系列考验,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的技术可行性、设备可靠性、系统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得到进一步验证。这标志着我国在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的特高压核心技术和设备国产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对推动我国电力工业的科学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电力可靠供应具有重大意义。

  2004年年底,我国提出发展特高压输电。2006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核准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同年工程开工建设。工程联接华北、华中电网,北起山西晋东南变电站,经河南南阳开关站,南至湖北荆门变电站;线路全长640千米,两端变电容量各300万千伏安。2009年1月6日22时,工程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行考核,正式投入运行。

  据悉,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交流输变电工程,其成功运行为后续特高压工程全面推进,以及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电力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