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力 信 息
         (更新时间2010年9月21日) 
      

主页  行业新闻  市场动态  电力信息  变压器技术  权威认证  政策导航  企业风采  数据总汇  质检中心

     

  9月17日,国家电网公司在上海召开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化技术工作委员会暨国家重大工程标准化示范2010年工作会议,总结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化及国家重大工程标准化示范工作,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中心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了本次会议,并对特高压交流标委会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2007年2月,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文件精神,国家电网公司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领导小组下成立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化技术工作委员会。在国标委的领导和直接支持下,特高压交流标委会研究提出了科研攻关、工程建设和标准化三位一体、同步推进的创新思路,随着工程顺利投入运行,在电力电工标准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通过超前策划、反复讨论,在世界上首次研究形成了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协调性和合理性特征的特高压交流标准体系,保证了标准编制秩序性和协调性。在深入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了首批45项标准的编写,已发布国家标准 16 项、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73项。我国在特高压标准化领域的重大进展,引起了国际电力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的特高压交流标准电压已被推荐为国际标准电压。公司直接参加了IEC、CIGRE多个工作组的工作,我国对世界电力和电工标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大大加强。

  三年多来,随着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顺利建成、可靠运行,特高压交流输电标准化工作同步快速推进,2009年12月被国标委授予我国首个“国家重大工程标准化示范”称号。

  此次会议对今明两年的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特高压交流标委会要加强与国标委和国家能源局汇报沟通,积极推动国家和行业标准立项,力争年内实现7大类77项特高压交流标准体系的建设目标。
 

  9月16日,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山西省在太原市签署《关于进一步加强能源领域合作的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十二五”期间,国电集团将在山西投资1000亿元。在做大做强传统煤电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投资做实做优煤炭高端综合利用产业,投资建设晋北煤电循环经济产业群、晋东南煤电外送产业基地、晋南煤电联营产业区、城市节能环保热电冷三联供产业以及新能源产业基地。
 

  中国海油渤海油田绥中36-1作业区电力组网项目8月29日送电一次成功。这是迄今我国海上油田难度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含量最高、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工程,也是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转变海上油田生产方式、探索海上油田高效供电的成功尝试。

  “组网后,作业区电力供应将不再紧缺,供电更加稳定。”绥中36-1作业区电力组网项目经理李毅说。

  海上油田供电通常采用“孤岛”模式,即一个电站形成一个独立的供电系统,同时给多个平台提供电能。绥中36-1作业区共有四个电站、十四台发电机组,分别建在绥中36-1A平台、CEP平台、CEPK平台和旅大10-1平台,通过海底电缆,总共能为绥中36-1油田群和旅大油田群的22个平台供电。

  这项历时一年零八个月的电力系统改造工程,打破了“孤岛”供电模式,将三个独立电站、十台发电机组连接成一张大网,在没有增加一台新机组的基础上,仅靠原有机组和系统优化,新增供电能力28兆瓦,相当于增加了一个电站。如果设备全部发电,每天可利用放空天然气26万立方米,可发电67万千瓦时。油田增产迫切需要上的大规模注水、大泵提液、调整井、注聚等增产措施有了充足的电力保证,油田挖潜、增产增效的空间有望进一步拓宽。

  绥中36-1油田是目前我国海上最大的自营油田,一直被视为渤海油田的“命根子”、“掌中宝”。整个作业区包括旅大油田在内,其原油产量约占整个渤海油田油气产量的五分之一,对于中国海油国内实现5000万吨油气产量目标、把渤海油田建成我国北方重要能源基地至关重要。

  绥中36-1和旅大油田群投产较早,由于增产措施不断增加,致使原有电站电力供应日趋“捉襟见肘”。“一方面电力供应吃紧,另一方面电力资源浪费。”李毅说。原来,每个“孤岛”电站均采取“两用一备”或者“三用一备”的发电机组组合,绥中36-1作业区三个电站就有三台发电机组备用。组网后,三台备用机组可用一台机组备用,另两台机组发电,节省了两台发电机组和大量的天然气资源。

  组网后,系统还实现了电力调节功能。当某个电站因天然气气量不足,致使发电量减少时,无须改用燃油发电,可以直接从电网上调电;天然气气量大的平台电站,则尽可能地利用天然气多发电。这样,天然气资源可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减少放空燃烧,系统发电效率更高。

  绥中36-1作业区电力组网正在转变渤海油田现行生产方式。按照“和谐渤海、清洁油田”的整体发展布局,渤海油田未来要建成“油、气、电”三张大网。目前,渤海油田按照资源利用率最高、发电效率最高、供电最稳定的原则,对海上油田进行供电区域划分,探索集中供电、岸电集中送电等多种供电模式,以逐步实现全油田或者分区域的综合型电网布局。
 

    全国性的能源紧缺促使中国再次加快推进核电发展,同时也面临两个问题:进口铀矿和发展核安全技术。

  王中堂再次阐明了中国发展核能的决心。作为国家核安全局的官员,他说,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至少要新建30座核电站,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渴求。按照规划,到2020年,核电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届时,这个缺油少气的国家每100度电中大约就有5度来自核能。

  王中堂是在7月5日于北京召开的一个专门研讨“铀监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会议上做上述表述的。他认为,积极发展核电,既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也能帮助中国应对当前面临的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作为一种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核电发展是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必然选择”。

  仅仅在几年前,中国政府对利用核能仍持保守态度,一直强调“适度发展核电”。但从2003年以来,全国性的能源紧缺改变了这一观念。现在,政府的口号是“加快推进核电发展”。

  两个月前,中国最大的核能发电项目——山东海阳核电站已获准建设。这项采用全球最先进核电技术的工程全部建成后,容量将空前地达到600万千瓦。与此同时,浙江三门、广东阳江、福建惠安等东南沿海地区也正在积极筹建大型核电站。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汪兆富说:“如果这些工程都能陆续开工建设,将保证2020年前4000万千瓦核电投入运行。”

  全球寻找铀矿

  “常规电力生产所产生的很多污染,在核电这里是没有的。只要能保证核电的安全,控制住核辐射的影响,核电就是安全、清洁的能源。”王中堂说。

  但中国已探明的铀矿资源并不丰富。为了确保核燃料的供应,王中堂透露,政府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小组,对铀矿资源进行分析和预测。“已经勘测了4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从现在的结果看,中国铀矿的年采集量基本上能够满足到2020年的需求,也就是说,满足目前的核电发展规划。”王中堂说。

  但出于更长期的打算,中国仍在全球寻找铀矿资源。2006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澳大利亚,两国签署了《中澳和平利用核能协议》和《中澳关于在铀矿领域开展合作协议》两个协议。根据协议,中国每年将从澳大利亚进口1万吨铀矿,价值约6亿至7亿澳元。

  澳大利亚拥有世界最丰富的铀矿资源,占全球铀矿储量的40%。这些协议的签署不仅满足了中国的需求,也为澳大利亚的铀矿资源找到了稳定的市场。对中国的出口规模将使澳大利亚的年出口铀总量增加一倍。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芮捷锐博士说:“澳大利亚能够为中国的核能发展做出贡献。”澳大利亚铀矿开采企业必和必拓公司中国区总裁戴坚定也表示,“愿意分享这一领域的先进经验,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另一个铀储量大国南非也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接触。王中堂表示,中国核电要持续发展离不开国际市场,“铀矿资源的开发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核废料处理仍是难题

  对中国大力推进核电发展,其间依然夹杂着质疑和担忧。最主要的是核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2006年,北京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了一个主题为“核与辐射安全控制:工程技术与人文科学的结合”的学术研讨会。会上,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研究员潘自强、赵仁恺等专家提出,“中国核与辐射安全面临着严重挑战,急需解决核电和核工业潜在的危害”,对于具有现实核风险的核电站的安全问题,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核能利用的安全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保证核反应堆安全运行不发生事故;二是核废料的处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所造成的阴影在很多人心中一直都难以抹去。当时,一些欧美国家,甚至出于安全及环保的需要,停止了核电站的建设并提前关闭了运行中的核电站。

  另一方面,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找到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办法。中国政府一贯重视核安全问题,迄今为止没有出现过任何重大的核事故,但针对核废料的处理手段依旧有待完善。王中堂介绍说,西北、华南已建好的处置场,主要用于存放低、中放射性核废料,高放射性核废料暂时还没有处置场,只能玻璃固化后,深埋在地下暂时存放,目前“位于西北的高放射性核废料处置场仍在建设中”。

  潘自强、赵仁恺等专家则呼吁,为了加强核安全研究,应建立一个国家级的核安全研究机构,在此基础上,推进核工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专家们同时强调,关于核与辐射安全的公众可接受性,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只有公众接受了核与辐射安全要求,才能接受核能和核技术应用。

    9月20日,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一号机组投产庆祝大会暨核电发展高层论坛在京隆重举行。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贺信中表示,随着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一号机组投产,全国电力装组突破9亿千瓦,这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张平指出,回顾历史我们欣慰地看到,我国电力工业走过了一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健康发展之路。从建国之初的185万千瓦到1987年突破1亿千瓦,我们整整奋斗了38年。从2005年突破5亿千瓦到今天实现9亿千瓦,我们仅仅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十一五”电力建设的新成就,创造了世界电力发展的新技术,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电力保障。

    他表示,电力行业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升级,“十一五”以来,已累积淘汰小火电机组7100万千瓦,使火电机组调整取得实质进展。与此同时,清洁电力迅猛发展,水电装机2亿千瓦,风电装机22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三。现在在建的核电规模居世界首位,在这同时,输电技术和电力装备制造工程也都迈上了新台阶。

    张平强调,展望未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电力工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使我国从电力大国走向电力强国,为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核2015年主导核电投资5000亿

    今年是中国核工业创建55周年,中核集团为“十二五”规划乃至更长时期订立新目标:到2015年,占主导的核电站建设累计投资将达到5000亿元,带动核电关联产业投资近20000亿元。到2020年,中核集团核电投资将达8000亿元。

  55年来,中国核工业为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作为中国核电发展的主力军,中核集团控股和参股建设了中国国内所有投运和在建核电站。从1999年至2010年上半年,中核集团投运机组一直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多项性能指标进入世界先进值行列。

  据悉,在核电发展方面,中核集团将积极推进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60万千瓦级三代核电ACP600、四代核电商用快堆、模块式多用途小型反应堆、先进核燃料元件、乏燃料后处理等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核集团制定的近期和中长期科技创新工作目标是,到2015年,在军用核技术、核电、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等主导产业技术领域取得十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到2020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由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和技术,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新闻网)
 

    电力二次设备行业将现巨大成长空间

  作为我国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的新能源产业,对于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有着重大意义。在上周末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无锡)新能源大会上,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人士就我国新能源的政策、趋势和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剖析。

  中国发展新能源的一个关键在于并网发电,而并网的一个最佳落点就是智能电网。在上周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无锡)新能源大会上,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国家电网公司希望在2015年前对一些比较成熟、成功的智能电网试点做法进行大范围推广,目前则正在讨论可再生能源的最低并网标准。

  她表示,智能电网的确已得到政府的重视,相关企业也投入不少,但还没有一个国家层面的战略性规划,目前仍只是在国家电网公司自己的框架下有步骤地推进。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实施了两批试点项目,并正在对第一批项目的实施成效作分析评估。在总结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我们要在2015年前对一些比较成熟、成功的做法进行大范围推广应用。从2015到2020年间则是全民建设阶段。我们希望在2020年左右可初步建成智能电网。”蒋莉萍说。

  她同时透露,国家能源局此次在能源“十二五”规划中也专门列了一个课题——《中国智能电网发展模式研究》,但这个课题目前还未正式结题。下一步,从国家层面怎么走,还有待观察。

  此外,在可再生能源并网标准方面,蒋莉萍表示,国家电网公司原先对入网标准的要求是比较低的,目前正在讨论并网的最低标准,这将成为今后可再生能源并网的最低门槛。她同时建议政府出台一些奖惩措施,对大大高于标准的可再生项目给予税收等方面的奖励,而对超过一定误差范围的项目予以处罚。

  “可再生能源目前还在‘青春期’,但慢慢要进入‘成年人’的阶段,要更加循规蹈矩,有所约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补充说。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如在2015年前大范围推广智能电网的话,需要国家大力建设特高压骨干电网,并在此基础上启动电网自动化市场。届时,电力二次设备将出现巨大空间,输电网自动化控制和一体化调度系统将成为市场热点。

  “总体上,特高压工程建设的加快将会给高端输变电设备企业带来大笔订单,而随着相应试点工作的启动,资本市场将会对二次设备公司的业务发展前景更为乐观,故最看好许继电气、平高电气、国电南瑞等能够分享特高压蛋糕的龙头企业。”上述人士说。(上海证券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