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力 信 息
         (更新时间2011年5月19日) 
      

主页  行业新闻  市场动态  电力信息  变压器技术  权威认证  政策导航  企业风采  数据总汇  质检中心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电网恢复重建实现发展升级


  “把已充值的购电卡插入电表卡槽,3秒钟后自动完成交费。余额不足,电表会闪灯报警。”5月8日,北川居民李红梅满意地讲述着用电新体验。李红梅描述的智能电表,在北川新县城已安装了1.2万余只。北川还是国内首个拥有智能变电站的县级城市,电网供电能力、智能化水平全国领先。这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受灾电网实现由临时恢复向发展升级的生动写照。

  三年前,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使四川、甘肃、陕西等地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国家电网公司经营范围内3322条电网线路和245座变电站受损,525.36万用户停电。震后12分钟,国家电网公司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争分夺秒挽救生命和抢修受灾地区供电设施。当年,公司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共计价值2.1亿元,广大党员交纳“特殊党费”1.05亿元。进入灾后电网恢复重建阶段后,公司坚持统一的电网规划、建设和管理理念,做到科学指导、高效推进,为灾区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灾区长远发展。电网重建中,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被广泛采用,电网灾害隐患得以消除,电网设计标准大大提高。截至今年3月底,四川完成灾后重建投资140亿元,恢复重建、新建了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81座、线路3400千米。国家电网公司承担的对口支援汶川、理县、茂县、北川、小金、松潘等六个重灾区地方独立供电系统的恢复重建任务也已完成,电网保持高质量地运行达千余天。陕西完成灾后重建投资1.36亿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威胁电网安全运行的缺陷,提高了设备健康水平。经过建设,灾区电网的供电能力、电网结构、技术装备全面达到、部分超过震前水平,实现了由临时恢复向发展升级的质的飞跃,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

  电网重建中,在民生优先原则指导下,灾区住房配套供电设施建设被放在首位,产业发展获得可靠电力供应。截至今年3月底,公司在四川积极跟踪灾区重建进度,完成灾区农村住房配套供电设施建设38.9万户,完成城镇住房灾后重建及维修加固住房“一户一表”建设19.6万户,为灾区教育、卫生等505个公共事业单位建设配套供电设施。公司及时安排配套输变电重建工程建设,四川电网三年来累计向灾区供电近700亿千瓦时,满足了50个灾后重建工业园区和803个城镇的用电需求,有力保障了灾后重建的全面推进和灾区产业的振兴加速,加快提升了灾区内生发展动力。在甘肃,公司完成灾后重建投资5.89亿元,完成灾后整村就地重建或异地迁建居民点共8495户配套的10千伏及以下工程。

  跨区电网有力服务灾区发展。近年来,±500千伏德阳—宝鸡直流输电工程、±800千伏向家坝—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等跨区电网工程建成投运,国家电网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电力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四川全省供电需求迅速恢复到震前水平并呈跳跃式增长。

 

  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全社会用电量37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2%,比3月份增速降低2.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3.1%,继续强劲增长。

  “4月同比增速有所减缓,有淡季的季节性因素,但从日均用电量来看与3月基本相当,显示全国用电需求持续旺盛。”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部主任薛静分析。

  分省来看,有16个省份的同比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增速最快的是新疆34.8%。薛静分析,目前华东缺电大省浙江、江苏的用电量同比增速分别为7.3%和11.3%,较3月的同比和环比都有所回落,从季节性看是正常的,4月本是传统淡季。西部省份同比增速上升较快,如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分别达到22.3%,17.5%,18.1%和34.8%,有的省份用电绝对量比3月还高,显示西部经济增长强劲。中部省份增速与3月大体相当,传统工业行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持续发力,对用电增长贡献较大。

  数据还显示,1-4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46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4%。分类看,第一产业用电量279亿千瓦时,增长3.2%;第二产业10895亿千瓦时,增长12.1%;第三产业1615亿千瓦时,增长15%;城乡居民生活1886亿千瓦时,增长13.2%。第二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继续走强。

  1-4月,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1530小时,同比增加21小时。其中水电设备806小时,增加82小时;火电设备1734小时,增加20小时。

  1-4月,全国正式投产的电源新增生产能力1885万千瓦,其中水电212万千瓦,火电1342万千瓦。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目前这轮“电荒”的主因是电力结构性矛盾。

  中电联外联部负责人张海洋认为,我国电力需求增长强劲,如今年以来,江西省电力需求增长超过30%。但是,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与需求存在逆向分布的特点,结构性矛盾突出。在电力供需上,还存在着季节性和地区性不平衡的问题。

  “东部用电需求较大,但能源资源比较匮乏;西部用电需求较小,但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因此,我国电力供需是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张海洋说。

  当前,浙江、江苏、江西、湖南、重庆等东中部地区相继出现夏季高峰之前的淡季“电荒”,与此同时,内蒙古、甘肃、新疆等西部地区则面临电力外送困难。张海洋认为,“东部缺电,西部窝电”问题的出现,就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

  他认为,解决之道是要加强区域间的电力调度互剂,同时加快跨区电网建设,才能在“全国范围”而不是过去的“就地”解决电力资源优化配置和电力电量平衡的问题。
 
 

  《China Daily》周四报道说,中国国有水电建设公司——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hina Gezhouba Group Co.简称:葛洲坝集团)计划斥资10亿美元在印度尼西亚南苏拉威西省(Sulawesi Selatan)修建并运营一座水电站。此举是葛洲坝集团为巩固其在印尼公共事业领域业务所采取策略的一部分。

  报导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葛洲坝集团与印度尼西亚国家电力公司PT Perusahaan Listrik Negara在今年4月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尼西亚时签署了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葛洲坝集团将投资10亿美元在苏拉维西岛(Sulawesi)卡拉马河(Karama)修建一个水电站,该项目将于2012年动工并预计将于2017年完工。建成后该水电站将仅为Perusahaan Listrik Negara提供电力,预计供电合同期限为20至30年。

  据了解,葛洲坝集团目前在印度尼西亚已经拥有三个水电站项目。葛洲坝集团公司是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的国有大型企业(又称中央企业),是实行国家计划单列的国家首批56家大型试点企业集团之一,享有省级对外工程承包权和进出口贸易权,拥有国家特批的企业财务公司,是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
 
 

  5月12日,在第七届中国核能国际大会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徐玉明表示,到2015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提前五年实现原定的2020年发展目标,今后五年,核电建设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年达700多亿元。

  徐玉明表示,目前中国已建成的核电装机容量在1000万千瓦,在建的超过3000万千瓦,到2015年前后将达到4000万千瓦。这五年内将逐步完成核电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国产化技术的转化,到2015年后将实现国产化技术的批量化建设。

  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核电可望建成7000万千瓦,使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总和占到总能源的15%以上。2030年核电达到2亿千瓦,2050年达到4亿千瓦以上。

  徐玉明指出,从2015-2020年,中国可以再完成建设3000万千瓦的任务,到2020年中国建成7000万千瓦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未来核电将成为中国的主要能源之一。

  早在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新建1800万千瓦。

  到2010年12月,国家新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32台,总装机容量3650万千瓦,2010年新建成投产2台机组,在建机组27台,占世界投产数和在建数的40%和43%。

  目前,运行核电机组13台,总装机容量1080万千瓦。2010年核电发电量747亿千瓦时,约为全国总发电量2%;相当于每年少烧煤炭25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300万吨。
 

       

  [返回]